分享

寿山石雕刻艺术

 欢 喜 2015-12-10

寿山石雕刻艺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雕以优美材质、工艺精湛著称于世,业界常津津乐道于“一石二工”,鲜有人提到“石”与“工”之外的格调,是因为“石”与“工”很直观,而格调似乎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

 
 
 
有些寿山石作品可谓精雕细刻,却摆脱不了匠气,有些刻得足以以假乱真,却无法让人有更多的联想空间,显得索然无味。而有的寿山石作品原材料未必上乘,工艺也不复杂,却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便是格调的魅力。其实,艺术品格调如同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相貌平平,但气度不凡,一样能获得好感,受人尊敬。一块普通的寿山石只要处理得当,也能成为格调高雅的艺术精品。可见在创作于鉴赏寿山石作品过程中,除了注意作品本身的形象与内容,还不能忽略了作品的格调问题。
 

 
格调的基本意义是指艺术品的品格与基调,主要指体现在艺术中显露的作者本人的品格、气质,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等方面。对艺术家而言,其作品的格调与风格紧密相关,但不等同。雕刻家在技术成熟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创作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基本面貌就是风格,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可以有千种变化,万般差异,但格调却有高低雅俗之分。在这个意义上,格调比风格更具有概括性,是更高层次上的概念。优秀的艺术品不仅重视外形美感,还注重内在气韵,不仅用以“成教化,助人伦”,且有抒情怡性的自娱功能。观赏格调高雅的寿山石艺术品时,我们感受的到雕刻家在创作中的激情与快感,领略其中如诗的意境,如音乐般的节奏韵律,或沧桑厚重,或清新典雅,或催人奋进,或平静抒怀……这是创作者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
 
 
俗话说:“字如其人”,“见画如见人”。不同艺术家因个性、经历的差异,创作出来的基调也完全不同。寿山石雕创作材料差别较大,除了品种丰富,每一块石头又因色彩、形状、质地、肌理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特质。如何做到因材施艺、点石成金呢?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和熟悉要表现的对象,在生活中丰富自己,提高和完善自己。还需要雕刻家对自己所用于创作的材料有充分的了解,不断地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当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他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就会更加深刻细致,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是业界堪称“鱼和熊掌兼得”的大师。他所刻得“鱼”和“熊”形态逼真,张弛有度,熊毛蓬松、轻柔、油光发亮,游鱼活灵活现,充满动态,这就源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韧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脱去胸中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的这段话正强调了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和必要性。
 
 
此外,创作者还要善于从绘画、书画、诗词、篆刻等艺术领域吸收精华,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成的精髓融会贯通,从古今中外各种文艺传统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自身修养,以培育和滋润自己的艺术作品。卓有成就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们表现的对象各不相同,风格也不一样,但对艺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却是一样的。郭懋介大师以擅刻薄意著称,其年轻时与金石书法家高拜石等人过往甚密,对篆刻、书法、丹青等领域受益良多,因此他的作品融诗、书、画、印与一炉,随缘自牧且清汁典雅,独具一格,时时怡情人心。毕竟,作品只有被赋予高贵的灵魂,才具有这样永恒的生命力。
 
 
 
寿山石作品的格调超于技术层面,作为相对独立的艺术观点,就像一面折光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者的人品、气质和修养,因而从更高层次上决定了作品定位。
 
 
 
当然格调是随时代发展的,会不断地充实以新的社会内容,并显示出时代精神,但它在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削减,这不仅是传统的欣赏要求,也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