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庆祝”是学术精神的回归

 GXF360 2015-12-10

    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7日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同时给新当选院士和其所在部门和单位分别致信。在给后者的信中,中国工程院写道,对院士的成就和贡献宣传要恰当,避免炒作。“院士”只是一个学术称号和荣誉,并不是一种职称和职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等。

    回望此次两院的院士增选,出现了新气象。譬如,这是院士制度最新一次改革后首次院士增选,在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中,有女性9名,新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再如,院士队伍继续年轻化,一些尚无院士的二级学科产生了新院士。激光增材制造、大数据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学科方向都有新当选院士。

    在诸多亮点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应是中国工程院对新当选院士及其所在部门和单位的致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致信或许难成强制性的要求,但此种表达,发出了让学术回归本真的呼唤,令人激赏。

    长期以来,“院士”一词被社会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意义,并逐渐异化为名利的符号。中国工程院的呼吁,有利于引导公众静心思考:什么是院士?社会到底该如何对待院士?

    何为院士?此前的公共讨论,其实已经厘清了一些基本的常识。院士评选制度的本意,就是试图经由学术性的“加冕”,以研究成果和学术道德为评判,让当选者得到崇高的荣誉和肯定。它评选的对象指向学者,评选的目的是为褒扬。换而言之,院士称号的授予,只是对特定学者过往学术成就的一次肯定与褒扬。这意味着,院士只应是一个学术称号和荣誉,并不是一种职称或职务,对于被评选为院士的专家,处处凸显其院士的身份,实在没有必要。

    社会又该以怎样的姿势对待院士?既然院士评选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激励在科学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人。那么,社会对院士头衔,理当保持更平静的心态。学术和权力应当保持某种边界,这在此前已经被强调过,一些级别的官员不应再去参与对院士名额的竞争。与此同时,对于新当选院士,他们所在部门与单位也不应将当选视为某种政绩。既然如此,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理当是自觉的举动。

    每一个社会场域里,都应有独特的运行特征,院士自然也不例外。中央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已经结束的两院院士增选,应该说部分兑现了改革安排。改革仍会继续,希望更快与更深入一点。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待院士的心态也应该发生改变。让院士回到他原来的样子,这正是中国工程院致信倡导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的目标指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