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华宁七大书院

 七里山人 2015-12-11
清代华宁七大书院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5-12-09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15 ]

华宁县自清乾隆四十八年创办宁阳书院起到清朝末年,先后创办过七个书院,被华宁民间习惯地称为华宁“清代七大书院”。华宁县创办书院的历史在清初以前并没有确切的记录,相传在创办宁阳书院以前,曾经在今天甸尾华宁第一中学位置创办过书院,因年代久远,已经没有史料可以考证。一个小县能开办七个书院,在云南全省也不多见,可见在华宁历史上读书办学风气之盛。

华宁在书院出现以前,明清两代除华宁州城的州学外,明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在华宁乡村设立社学。清朝时在宁州、青龙、盘溪、大街、路居、曲江办有义学六馆。除社学和义学外,民间办有坐馆、私塾,统称学塾,均属于私人办学性质。社学和义学一般是由地方人士借用寺庙等公共场地集资兴办,公家补助,有公益性质。

华宁县的文化教育,自明朝洪武十六年开办县学以来,圣贤之道达于南莽,习气渐化,礼乐文章明备,道德风尚化一,变荒外而为邹鲁。末几有邑人张文礼登明永乐甲申科进士,为临安府第一位进士。可谓临安首士初开文气,自张文礼以后,明清两代华宁共出过进士二十五人,华宁读书风气大开。

书院与官学不同,书院是民间办学,属于私人办学性质,从书院创办的几百年间,书院的学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主要原因是书院的学生大多是没有取得县试秀才身份的落榜生,即没有取得参加乡试的生员资格。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以后,书院才仿效州县官学,定月考季考,分配科举名额。从此以后,有生员身份的学生到书院读书的逐步增多,特别是到清朝雍正年间后书院的生源才得以稳定下来。

华宁自清朝乾隆年间起,先后创办了宁阳书院、玉溪书院、龙门书院、龙山书院、学源书院、星湖书院、海镜书院七个书院。

星湖书院创办于清朝同治年间,地址在今江川县大街的星云湖边。

学源书院也是创办于清朝同治年间,地址在今江川大街黑龙潭江川一中。现在星湖书院和学源书院故址已划归江川县。

宁阳书院是华宁县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书院。创办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宁州知州周鉴与州人李鹏飞、向玉堂捐资筹建。宁阳书院在县城西文昌宫内,地址在今华宁县城宁秀街西段、现华宁三中学生宿舍内。书院旧时有学田,有膏火费。宁阳书院建筑规模很大,主要建筑有中礼堂、奎阁等,有讲堂五间、书舍十四间。为六进四天井,由歇山式和硬山式两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组成,中礼堂和奎阁为歇山式斗拱建筑,雕梁画栋,建筑极为精美。宁阳书院一直是华宁县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清末学制改革后,改为宁州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为黎县劝学所,1932年改为华宁初级中学,解放后为华宁县第一中学。1995年,宁阳书院被拆毁,改建为华宁一中学生宿舍,现为华宁三中学生宿舍。

玉溪书院创办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盘溪绅民集资兴办,地址在今盘溪镇华宁二中校园内。书院地址原来在盘溪宁津铁索桥桥头,借用关圣宫地点办学,建筑规模宏大,以四合五天井的建筑为主体,前有南盘江铁索桥,后由关圣殿和左右宫殿组成。古柏成林,环境优美。玉溪书院清末学制改革后停办,1939年开办为盘溪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随后改为盘溪中学,解放后又改为华宁县第二中学。关圣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拆除,现存有《玉溪书院碑》一块,为玉溪市现存的唯一一块书院碑记。

龙门书院创办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地址在今华宁县青龙镇青龙街伏虎寺。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伏虎寺毁于咸同兵燹停办,现存邑人刘大绅曾撰写《龙门书院记》一篇。伏虎寺于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后又被拆毁,现遗址尚在。

龙山书院创办于清朝光绪末年,地址在华宁县城,即今华宁示范小学,清末学制改革后,改为华宁县龙山小学,现为华宁县宁州示范小学。

海镜书院创办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地址在今华宁县青龙镇海镜社区海镜寺村海镜寺内。现海镜寺主体建筑尚存。海镜书院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抚仙湖畔,抚仙湖海碧如镜,环境优美,历来是读书休闲的好地方。海镜书院在青龙街抄保村有学田,作教师薪水和学生膏火费用。海镜书院在清末学制改革后改为海镜初等小学堂,1939年改为海镜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后又改为海镜中学,解放前停办。(尤发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