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银行开始做电商,改变的不仅仅是气质

 夏威夷海岸 2015-12-11

钛度要点 银行需要改变,客户在哪里,客户服务和支持也该到哪里。招行推出掌上生活APP,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掌上生活会成为一个金融电商平台吗?

“Always Banking,never at abank……”这是Breit King在《Bank 3.0》一书中勾勒的未来银行模样,银行不是一个地方,只是一项功能。

在他看来,1.0时代,银行以网点为主,大家认识的银行就是有一个网点,可以去取钱;2.0则类似于网银,所有交易都逐步电子化,网点地位下降;3.0银行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服务,不依赖物理设施的虚拟服务。

银行需要改变,从分行、客服中心、网银、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乃至社交媒体,都需要变化;而屏幕、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则让银行变得无处不在。所有转变遵循的原则是:

客户在哪里,客户服务和支持也该到哪里,所以微信微博这些移动端社交媒介,是银行需要去投资的地方,生活场景是银行接触客户的机会,是可以解决客户问题的地方,而非营销的场所。

从金融到生活场景,尽可能从生活电商渠道吸引用户,再满足用户金融需求,银行从中获得发展,形成一个闭环。招行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他们推出的掌上生活APP5.0版本,做了3步工作:

1 首先开放了平台,让更多小白用户加入到金融消费中,不再限定于招行信用卡持卡人,而是面向多家银行的持卡人开放注册,支持基于“手机号+登录密码”的极简注册模式;

2 其次,“电商+工具”的产品内容版块开放,无论是饭票、影票、积分商城,还是生活缴费、掌上理财等服务对新注册用户开放体验,建起一个移动互联生活圈;

3 通过这些渠道,招行积累人气和流量,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将其变现。

在这个闭环里,信用卡被重新定义:如果说1.0时代指的是用户单纯的刷卡消费,那么信用卡2.0时代则是以手机端为载体,实现“信用卡+APP”的移动存在、智能交互,3.0时代就是在智能信用卡的基础上开放格局,以更加开放互联的方式打破银行的界限,实现全民共享。

积累用户最快的途径是电商式布局。不仅满足用户基本的查账、还款、调额等金融需求,还搭建涵盖吃喝玩乐购的生活全景图。掌上生活完善的功能包括:消费分期、生活缴费、潮品购买、旅行预订、饭票抢购、电影选座等,在此基础上,推出理财服务,招行的金融服务和生活消费融合在一起,并无违和感,毕竟消费是离钱最近的渠道。“一招过”扫码支付和“一卡通·云闪付”NFC支付,招行信用卡从技术端提高用户支付体验。

如今各大银行都有自行研发的APP,都局限于本银行业务,而打破银行界限、服务下沉到用户生活的APP,掌上生活是比较“接地气”的一个。2010年面世以来,掌上生活花了4年时间,用户积累从“0”到“1000万”,开放用户注册门槛后,用户在1年内突破2000万,为将来金融产品变现提供了更多机会。

不过,掌上生活要完成一个“超级APP”的角色转变,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 运营团队和商家谈合作、为用户提供补贴……这些都是很重的事情,如何把这些工作变轻?

2. 金融用户的粘性很低,2000万用户中,可能大部分只关心生活电商类产品,对招行推出的金融产品没有太多需求,那么招行如何提升用户转化率?

掌上生活未来会成为一个金融电商平台吗?把金融当作一个商家的聚集区,让商家能发展起来,最后产生交易,掌上生活在后面获得收益,这会很有想象力。同时还可以形成金融生态圈,因为市场上行为最后都会落到银行——都需要结算和花钱,所以银行和IT有条件搭一个圈子,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力普惠金融,也许这是掌上生活下一个版本要做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