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破除成见

 圆角望 2015-12-11
 在读书学习中如何避免成见,晚清名士李慈铭和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名著《困学纪闻》,在后代影响很大,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何焯,先后为《困学纪闻》作出详细校注,阎注水准较高,何注也不可埋没,在阎、何二注的基础上,另外一位著名学者全祖望又对全书进行全面整理。到道光五年,翁元圻又汇编此前的笺释本,形成更加完备的注本。1861年李慈铭初读翁注《困学纪闻》,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成果,他竟多生疑惑,他认为,《困学纪闻》“虽取便初学,实鲜可观”,“不解本朝阎百诗诸儒何以注之不已”。在11年之后,李慈铭重读《困学纪闻》,对王应麟仍予以攻击,指责王应麟“于名物训诂,领会未深,多囿于宋季义理肤浅之谈,而汉儒家法,动多窒碍”。及至1886年,李慈铭再度披览《困学纪闻》,竟有类似大彻大悟之语:“王氏此书晐综甚博,一生读之,尚未贯彻。余辛酉日记中病其细琐,尔时识力未能坚定如是。”
  李慈铭对《困学纪闻》的态度前后不一,极耐人寻味。李慈铭对学术声誉与《困学纪闻》相仿佛的洪迈的《容斋随笔》,则非常重视,多次写下长篇读书笔记,而对《困学纪闻》则多是概要性评价。两相对照,可以想见,其中缘由是李慈铭对洪迈的治学路径更为熟悉,故能不断深入,而王应麟的思维模式、治学路径,与洪迈差异较大,李慈铭难以深入,故起始阶段对王应麟多有不敬之词。随着年事渐长,修养、识力不断提升,对原先有所误解的名著,也能有较为准确、深入的把握。李慈铭一贯自信,常常指责他人,但也能在不断反省、总结中升华自身认识,纠正先前的成见,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当然,类似现象,在李慈铭的阅读史上,并不罕见(李慈铭对桐城派散文祖师方苞,也经历了从挖苦讽刺到基本肯定的曲折过程)。
  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时代略早于李慈铭。在19世纪中叶,她是英国闻名遐迩的作家。夏洛蒂也是一位爱书人,细心阅读了很多名著。杨静远女士编译的《夏洛蒂·勃朗特书信》,也可被视作一部书话集。令人颇感兴趣的,是她对简·奥斯丁的评论。
  在《简·爱》出版之后,著名文学评论家乔·亨·刘易斯,发表评论文章,称赞这部小说,也向夏洛蒂建议,应该认真学习简·奥斯丁的作品,因为奥斯丁女士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最伟大的人性画师之一,以及空前未有的对达到目的的手段具有最微妙的感觉的作家之一”。夏洛蒂找来《傲慢与偏见》,但是,她对此书评价甚低,她指责奥斯丁在这部书中的描写脱离现实生活,单调、刻板,书中的淑女绅士“住在雅致的但是密闭的房子里”,“没有新鲜空气,没有青山,没有绿水”,缺乏生活气息,没有激情。夏洛蒂知道自己的意见与刘易斯针锋相对,但她“甘冒此风险”。夏洛蒂发此论,多是感到刘易斯对她进行了说教,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故而言辞也有过当之处。
  但是,夏洛蒂很难坚持己见,因为“时常有人问我是否读过她的书,而我否定的回答使得对方大为惊讶”。她请求出版人给她寄送几本奥斯丁的作品。很快,她收到了《爱玛》等书。在仔细阅读之后,夏洛蒂也做了认真反思。首先,她认为,应该调整阅读态度。她指出,奥斯丁的小说自成一体,应该用“恰如其分的欣赏态度来读”“任何近似热情或热心的情绪,任何强有力的、泼辣的、发自内心的情绪,都是格格不入的”。其次,她在读了《爱玛》之后,虽然对奥斯丁仍有所保留,但是,她已经认识到了这位前辈女作家的过人之处:奥斯丁善于描写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的生活,描画如生,深入心灵深处,特别是对人际交往中的细腻感觉、灵活表达,更是奥斯丁独擅胜场之处。夏洛蒂认定,奥斯丁是一位“完美而明智的上等妇女”。很明显,夏洛蒂已经大大改变了她对奥斯丁的看法,对奥斯丁做出了总体肯定的评价。
  无论是李慈铭,还是夏洛蒂·勃朗特,都是好学深思之士,他们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见解、文笔,都有超乎同侪之处(很多人都认为,在晚清文坛,李慈铭文才最高,而夏洛蒂·勃朗特也被不少评论家认定为一位原创性很强的作家,狄更斯在创作时也模仿过她),这也是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原因。但是,他们两人的实践也说明,好学深思之士,往往也容易产生成见,特别是由于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都很强,有时,他们的成见也很深。这一点,确实应该着重指出。当然,成见也是可以克服的。李慈铭、夏洛蒂·勃朗特,都是在深入的研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成见。
  综合二人的经验、教训,避免成见的诀窍,大致有二。其一,应该养成深入反思自我的习惯。李慈铭和夏洛蒂·勃朗特,都很有主见,但是,他们并未发展到自以为是的地步,恰恰相反,他们经常反思自我,故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缺点,并且能够主动改正。其二,要重视他人的意见。这一点,与坚持独立思考并不矛盾。独立思考,是可贵的品质,但个人的视野、背景、能力总有其局限性,他人的意见,往往有补充之效。特别是应该重视生活环境与思维习惯与自己有较大差异的人士的意见,这些人士的意见,其补充作用,尤其明显。万物皆备于我,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他人的见解,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克服自己的某些成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