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年年有于674 2015-12-11

文 Article > 陈烨 ChenYe图 Pictures > 故宫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直到纸张被发明,纸绢代替了简牍,书画的形制才逐渐确立起来,尤其是卷轴形制的出现与确立,促进了书画艺术繁兴发展,同时也拉开了书画鉴藏的序幕。书画的鉴藏史,尤其是皇家收藏,更替流传,每朝每代都尽量搜罗珍品宝作,回顾皇家的鉴藏之路,能见证一下历代名迹的跌宕沉浮,《石渠宝笈》正好也在这鉴藏路上,这部建立在前人鉴藏硕果基础上的集大成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从鉴藏开始,走向《石渠宝笈》……

鉴藏之起:魏晋

中国最早的书画鉴藏应是始于魏晋时期,而且最开始出现在书法领域。据记载,当时的人以书信往来作为交流,常常书写生活事迹,例如吊唁、问病、婚寿相庆等,收藏书法竟成为风雅之事。时人喜欢收藏墨迹,同时收求好的法帖作为临习的标本。文人绘画卷轴画兴起也带动了收藏的风气。

比如六朝时梁朝在鉴藏方面的建树为后来的鉴藏发展竖起了好的模范。梁武帝酷爱书画却不得鉴赏之门道,所以在搜罗书画的同时常与臣僚书信探讨书画的评鉴问题,其臣僚陶弘景、虞和等人还整理出历代名家墨迹以及鉴藏知识。魏晋时还出现了不少鉴藏方面的著作,西晋陆机的《土衡论画》、 北齐颜之推的《颇氏家训论画》、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论画》、六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王韦的《蓄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录》等等,都是书画著述的专论,这些论著既反映了当时书画品鉴与典藏的良好风气,又使鉴藏的环境与条件慢慢成熟起来。

第一个鉴藏高峰:隋唐隋唐的书画鉴藏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这个时期,迎来了书画鉴藏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隋灭陈时,接收了陈内府的书画名作八百余,杨广还特别建了两座宫台来收藏。唐建国后十分重视杨广的收藏,唐太宗也收藏了大量书画,登基后更是设法搜罗民间的书画真迹汇集内府,其中便有盛名远播的王羲之《兰亭序》。书画收藏之风在皇室和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他们不惜重金抢购作品,同时也促使了书画艺术向民间扩散出去,以至于民间收藏也颇为活跃,杜甫便留有有诗句:“忆昔咸阳都市会,山水之图张卖时。”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使得皇家书画收藏越来越丰,李隆基还专设集贤院来征集书画。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道:“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这里的“图书”正是书画作品。可惜安史之乱损失惨重,至唐肃宗时已逐渐衰落,远不及前朝。虽然这样,但盛世之气真是不容小看,我们回顾隋唐时期会发现鉴藏家辈出,人才济济,相关的文章与著作也比魏晋多了许多,而且内容详实、体系完整、颇具价值,这时期的积累还是为后世带来了不少裨益的。

第二个鉴藏高峰:宋元宋元时期无论是在艺术发展上,还是在艺术鉴赏上,都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先看北宋,这时的皇家收藏与私人收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先有宋太祖开国时将南唐湖蜀吴越诸国的宫廷书画收进汴京,使得散佚各处的名迹汇集内府,后有宋太宗下令遍访墨迹,并对书画进行铨定品目。至宋徽宗时代,内府收藏日趋丰富,就将宫中所收藏的历代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前者是历史上第一部书法收藏论述,后者记录了从魏晋至北宋的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虽然其中有一些作品只是记录而无实物,但这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如此贡献,宋徽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宋时,因战争而内府书画散佚,幸得宋高宗重组画院,向民间搜求,又向金人追索,内府收藏慢慢充实,后来三朝继续努力,皇家藏品才日趋可观。

与此同时,两宋期间,经济发展迅速,致使私人书画鉴藏风气大盛,却因而滋生出作伪造假,所以,书画鉴定应运而生,许多专家精于鉴赏,米芾便是一位鉴别能力极高之人,杨惟祯撰写的《图绘宝鉴》、邓椿的《画继杂说》等著作也反映了两宋之鉴藏情况。

元代在鉴藏方面的推进正好在于设立辨验书画直长,负责鉴别收藏之真伪。此时期,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鉴藏风气极盛,常有鉴藏集会。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倪瓒,他除了画画,就爱收藏,还建了一座三层楼阁来安置藏作,并命名为“清秘阁”。

第三个鉴藏高峰:明清明清也是盛世,又一个的书画鉴藏高峰,但在《石渠宝笈》之前,必须要向士大夫阶层的鉴赏成果致敬,而不是明内府。并不重视书画收藏,也没有做过鉴定整理工作,官方也没有目录流传下来,甚为可惜。举个小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内府收藏之混乱:前文提及的故宫特展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由太监冯保偷盗出宫,辗转宫外的。不过内府衰弱,私人收藏便愈加繁盛,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具有鉴定水平的士大夫鉴藏家。他们大肆搜求,不遗余力,在皇家内府并不作为时,对书画流传的积累、保藏、整理、披沙拣金、去伪存真,作出了很好的 成效,贡献巨大。

在一定程度上,明代士大夫的努力为《石渠宝笈》的编撰奠定了基础。清内府的收藏是又一次的大集汇,不但藏品丰富,其数量也大大超过前朝,在康熙、雍正的丰厚积累之上,乾隆对书画进行了最大能力的搜罗,他通过访求、抄家罚没、捐献纳贡、谕旨洽购等诸多方式,将大批历代流传书画名迹悉数网罗入藏。其中不少著名的鉴藏名家都因各种原因而“被”进贡,宋荦、安岐父子高士奇、冯铨、孙承泽、梁清标、张先山父子、归希之、江孟明、陈以谓等人都无一幸免,这次书画收藏的高峰,使清内府收藏几乎是囊括了民间所有的佳品。

在此收藏基础之上,《石渠宝笈》应运而生。“昭代成编非玩物,共存典要是全提”,可以说,《石渠宝笈》是清宫书画收藏的基本库存单,同时,这个库存单却又非比寻常,因为,它是中国古代一个王朝盛世时期所拥有的重要书画总目。

《石渠宝笈》并非悉数收录内府所有藏品,而是经过鉴定考证,挑选出内府所藏书画精品收录于中,参酌吸收了明代清初以来私家著录的长处,成为宫廷书画著录的集大成之作。没有之前在鉴藏之路上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就不会迎来最后的辉煌!

■(编辑:九月)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鉴藏: 走向《石渠宝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