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跨越十几年的原创图片,深度还原你再也触不到的涪陵白鹤梁

 景探老高 2022-06-01 发布于重庆

(阅读提示:本文中的图片拍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主要是为了向后人展示白鹤梁在淹没之前的那些精美的国宝级文物,文章阅读时间较长


三峡工程,其功过不是我等草民能够评说的。

但是,它的存在,使一大批库区的珍贵文物永远与我们告别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涪陵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下面这个画面中,以前黄色段和红色段是完整相连的一道石梁。

石梁外面是长江水,石梁里面在枯水季节形成一个独立的水域,叫鉴湖。后因城市发展,鉴湖水体受到污染,政府就把这里炸了个口子。

红色段就是白鹤梁的精华所在位置。

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这一世界著名水文站将长眠于40米深的江面以下。2002年国家采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以“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四大文物保护项目之首。

这是水下博物馆的防撞保护结构。

白鹤梁保护工程2003年动工修建,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总投资约2亿元。

2010年4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首届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正式试运行对外开放至今。

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

现在 游客想要欣赏到这一水下奇观,只能通过自动扶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

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来看看现在能看到些什么东西。

这是位于滨江路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地面建筑。

这是09年5月18日开馆时的情景。

每年慕名前往重庆涪陵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游客还是不少,我们先去看看现在的博物馆吧。

游客首先进入的是地面建筑,这里主要是一些文献资料。

这是水下博物馆的分解模型。

从这里将乘坐自动扶梯进入水下。

扶梯运行中......

现在已经是在江底了。

这是用于保护参观者安全的水密门。

这里就是参观区。现在可怜的游客只能通过观察窗模模糊糊地感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了。

水下的参观通道是单向通行的,参观结束后,又通过自动扶梯回到地面。

看了上面的图片,你们肯定会说:切,这是神马珍稀国宝?没看到什么啊!

是的,这就是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结果之一。

好了,闲话少说,如果不过瘾的话。下面由我儿子带领各位看官近距离触碰这些令人震撼的历史遗迹吧。

这组照片拍摄于2013年1月3日,第二天白鹤梁就进入封闭施工状态,不再允许市民上去,所以这也算是原生态白鹤梁最后的影像吧!

这些石墩是后来炸断石梁后重新安装的,我小的时候是一块整的,不用坐船就能从连接岸边的一头走上去。

好,下面就来看看这些国宝级文物吧!

在三峡大坝修建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白鹤梁就会露出水面。

正因为这一水文特点,在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每年在枯水期,都喜欢到石梁上去郊游怀古,因而在白鹤梁上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还有少数民族文字,可谓集历代 名家书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铭”之美誉。

众多珍贵题刻堪称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题刻多出自历代文人墨客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最为著名。

梁上题刻或诗或文,记事抒情,吊古怀旧等,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实为罕见的水下奇观。

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

这幅照片被重庆的一个好像叫什么“社会”的教材采用,用作“白鹤梁”的配图。

这些题刻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其更为重要的价值还是其考古价值。

它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

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据有关部门观测,白鹤梁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

这是白鹤梁最著名的石鱼,目前被切割下来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里面,游客有兴趣的话,可以在那里看到实物。

就是这个国宝级文物在当时切割下来之后,还发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这里就不详述了)。

值得庆幸的是,也许是当时的信息传播没现在这么快,也许是当地人民意识淳朴,否则,那几块切割下来的国宝级文物也许现在又不知出现在哪里的文物市场了。

滚滚长江水冲刷了千百年,我们依然能感受这些历史的真实;

现代文明则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我们与历史永别.......

寻找,回望,我们纵使地大物博,但也掩不住对逝去的忧伤..........

儿子现在都已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了,非常庆幸当年为他拍下了与国宝最后亲密接触的照片!

(原创图文,侵权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