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三年(2013

 觅991 2015-12-11

近三年(2013-2015)高考政治试题分项精解精析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2015年高考题

1(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29)图12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且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汉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能够称之为精神上的精华应该是先进的文化、真正的哲学。

2(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B

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排除A,B适合题意;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指导思想一元化,C是错误的;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名师点晴】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知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吴楚”“北人、南人”,调动运用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这一知识,并明确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源远流长。

3(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强调南北地域文化在同一件事上有巨大差异,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排除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冲突”的说法明显错误,题中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强调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4(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把这些关键信息和课本理论有机结合就很容易选出正确选项。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个关键点是明确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5(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名师点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体现了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云南印象》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

6(2015年北京文综政治27)“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和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图6赵-曼烈士家书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应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一般。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本题以时政热点抗战胜利70 周年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为背景材料,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的认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读抗战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

7(2015年安徽文综政治7)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A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自强不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爱好和平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勤劳勇敢

D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团结统一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综观近年高考政治试题中以古诗词为材料的题目,其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从诗词选择看,以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名句为主;②从命题范围看,主要集中在哲学常识。古诗词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此类试题主要用“蕴涵”、“启示”、“表明”、“说明”、“反映”、“体现”、“依据”等词词语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包含的哲学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8(2015年北京文综政治39)(10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

【答案】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知识角度: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

等级

等级描述

第一等级

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准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所选地点的文化价值,情景理交融。

第二等级

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个人文化体验,较为准确地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所选地点的文化价值,但不够具体充分。

第三等级

应答与试题无关;重复试题内容;没有应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新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以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并以小论文的新形式出现,试题答案比较开放。本题通过“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等主题文化实践活动推荐词的撰写,可分别联系文化生活中“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创新”等知识。可增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解答本题要准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所选地点的文化价值,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课本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做到情景理相交融。

9(2015年江苏政治37)材料一 在“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6分) 

【答案】(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主要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名师点睛】(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综合把握答题的角度,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要作用,;文字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10(2015年课标卷Ⅱ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 分)

【答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对不竭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10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名师点睛】要注意审题认真,考查二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如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014年高考题

1(2014高考山东卷 42(2))(14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答案】(2)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中华文化

【名师点睛】(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013年高考题

1(2013年高考安徽卷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的关键句回忆相关课本知识,此题的关键句“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据此可以考虑区域文化,从中概括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2013年高考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3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特点与作用、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相关考点。

【名师点睛】本题以《台湾风物图卷》为背景考查两岸关系,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材料“《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体现出两点:一是两岸文化的共同之处,同根同源,同属于中华文化;二是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一方面。

3(2013年高考福建卷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答案】A

用,排除C项。D项材料没体现出来,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先进文化等知识。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国式过年”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据此可以排除无关选项或者表述错误的选项。本题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2013年高考四川卷6)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题意的主旨和中心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砥砺我们奋力前行。其实质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地位和重要性,把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对题的理解逐一分析选项,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5(2013年高考海南卷15)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3文化生活中有关中华文化的特征及中华文化的影响相关考点。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国寻根之旅”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又可以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6(2013年高考江苏卷34)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考点包括《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特征.

【名师点睛】(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答此题的需要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人们之所以惋惜,是因为乡村的衰落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反面思考正面作答。

7(2013年高考北京卷41)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⑶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7分)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定位】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包容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确定知识限定范围是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及作用,学生准确回答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每个的含义和作用,这样综合全面作答即可。

8(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

【答案】(1)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考点定位】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包容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确定知识限定范围是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及作用,学生准确回答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每个的含义和作用,这样综合全面作答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