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午茶杂谈(醒群)

 昵称21361959 2015-12-11
近几日又两次去到音乐午茶,一个中提琴独奏、重奏专场,一个铜管五重奏专场。两个专场分别写写,都乏善可陈。结合之前听过的五场,有些杂感倒是值得理一理写下来。 其一,音乐午茶的各场演出,其欣赏价值差别不小。那些成名音乐家的公益演出、崭露头角的未来新星的演出是高质量的,艺术感染力甚至会因为“沙龙效应”而大增,给你极大的满足。而还有一些场次,的确只是为了给上音(包括附中)学生提供演出机会,菜鸟们的水平毕竟有限,听众就只有将就点了。可见,音乐午茶对听众来说,主要是普及音乐知识,帮助高雅艺术走近普罗大众。而要提高欣赏品味,还是要尽可能多接触高品质的演出。在音乐午茶基础上,再走进上交音乐厅、东艺、大剧院等处的大师公益演出,或《上交之星》之类的新星小型演出,品质较高,票价亲民,将它作为音乐午茶升级版,是不错的选择。 其二,音乐午茶,在音乐厅南厅这样沙龙式的演出环境里,音效、氛围一般说来都优于剧场,会给演出效果加分。但我发现也有例外。独奏,我听过的各种乐器都不错,唯有古典吉他,音量小,气场不够,压不住场(也许电吉他音量够,但音色不同)。据说声乐独唱个别演员也出现同样问题。重奏,音量不会有问题了,铜管五重奏音量足够大了,但效果还是欠佳。问题出在“散”上,四个声部融合不到一块儿,大概就是所谓“混响”效果不到位吧。我想这主要跟演出场地有关。听铜管重奏,小场子,听众离得太近不好。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各自发出的声音,刚出喇叭口都那么“强势”,还没来得及融合,就分别进到你的耳中,感觉自然就是“散”的,失去了重奏应有的魅力。而与铜管五重奏不同,钢琴三重奏(无论是小提琴、中提琴、钢琴;还是单簧管、中提琴、钢琴),还有弦乐四重奏,这些被称之为“室内乐”的器乐重奏,各声部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都非常适合沙龙式演出环境,演出效果相当不错。看来,以后购音乐午茶票,要挑适合这个场子的节目买了。
其三,音乐午茶,安排在午休一小时,让人很容易想到它的休闲功能。然而上海音乐厅办的音乐午茶,其休闲功能大大淡化了,突出的倒是音乐的普及和实验功能。由于演出多由上音的学生担任,每支曲子演奏演唱前都有简单介绍。这些简介出自学生之口,常常是半生不熟的,甚至干脆拿着ipad“照本宣科”。尽管如此,它或多或少会从乐理、风格样式、作曲家、作品产生背景等方面给你知识,帮你提高欣赏能力。但也有简介“不管用”的。有好多次,学生们演奏的曲子我听着很陌生,还有的岂止是陌生,一曲听下来简直毫无感觉,莫名其妙。这让我很困惑,也是以往在音乐会很少碰到的。事后细想,这可能跟音乐午茶演出的实验性有关,其演出曲目安排,与通常作为商演的音乐会是有些不同的。学生在上音接受的是学院式系统艺术教育,各时期、各种流派风格的音乐家及其作品都会接触,学的练的一些作品有教学价值却未必有商演价值,放到音乐午茶这样的场合来演奏,既可检验教学成果,又能一定程度试试听众反应。常见器乐独奏的钢琴伴奏由学生的艺术指导老师担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给我的感觉是很特别的。以往我从音乐会走出来,总有一种满足感,它既来自感官愉悦的满足,也来自心理满足——音乐会献演的大多是我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加深了我不愧是个“爱乐者”的自我认同。而每次从音乐午茶走出来,我虽然也开心,但总有一种不满足感。我并不苛求于参加演出的上音学生,也不奢望得到超预期的艺术享受。我的不满足是针对自己的。我终于发现我对西方音乐的了解其实很有限。我的欣赏能力还是以“好听”为标准,这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我认为“好听”的音乐,范围其实很窄,而且并不能讲清楚它们为什么好听,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我却不具备。另外,过去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很笼统,并不知道它发展经历过几个时期,以及各时期音乐的不同特点。知道一些名家名作,但分不清谁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哪些作品称得上哪个时期的代表作。这就需要懂点西方音乐史。自从进到音乐午茶,我就开始查找有关资料,加紧补课,补上那些作为一名“爱乐者”起码应该具有的基础性的知识。翻翻西方音乐史,对照着早些时候看过的西方美术史、建筑史,结合同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发展变化,找找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很有意思。

我要感谢音乐午茶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新的乐趣。为此,要谢谢群里这项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小璋、晓红,谢谢送票让我踏进音乐午茶大门的培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