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546)弥敦道、重庆大厦 弥敦道早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之时已开始兴建。道路原名罗便臣道,以纪念当时港督罗便臣。1887年,弥敦道的范围只是南至中间道,北至柯士甸道。1904年,港督弥敦爵士大力发展九龙半岛,扩阔弥敦道成为一条主要大道,并延长至窝打老道。在1909年3月19日,为避免此路与香港岛的同名街道混淆,香港政府决定把该道路更名为弥敦道,以纪念扩建该路的港督弥敦爵士。
最初将弥敦道扩阔成一条可作六线行车的大道,并在路的两旁种满大树时,九龙半岛仍然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当时的人称弥敦道为愚蠢的弥敦(Nathan's Foo)。但事实证明了弥敦爵士的远见。在1960年代以前,弥敦道是两旁种满大树的林荫大道。后来大部份的树木因为阻碍双层巴士行走而被锯去,现在只剩下九龙公园一小段仍然留有当年种下的大树 重庆大厦: 民族不同肤色的人都按不同方位居住,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 重庆大厦的一层和地下一层都是店铺,一个挨着一个,大多是来自东南亚的商人开的店。这里还有特色的印巴风味餐馆和五花八门的店铺,售卖的商品包括:衣裤鞋袜、首饰、音响、电话、工艺纪念品,甚至还有卖艺的,香港多元包容的文化在此展现。重庆大厦里面南亚小吃,一块牛肉馅饼只要几块钱港币,完全没有和香港的高消费“接轨”。 虽然重庆大厦理论上是一座住宅大厦,但事实上却变成了一座混合型大厦,除了拥有很多廉价宾馆外,还有商店、食肆、外汇兑换店及其他服务行业。还有人将这座建筑物比喻成“香港少数族裔的九龙城寨”,将之作为香港的国际化地标。 尽管地处闹市,但重庆大厦似乎游走于城市之外。不少香港人说不出重庆大厦的精彩,内陆人对这里也比较陌生,但是对于外国游客,这里可是非常出名。每天在大厦大堂里人来人往,黄白黑皮肤的人随处可见,热闹极了:他们有的是非洲的大商家,将一个个货柜的布匹成衣运回国;有的是但求容身不计较物质享受的过客;更多是在重庆大厦求生活的本地及异乡人……这里永远有故事在上演着。 重庆大厦这种具体而真实的“联合国式”大都会气氛,在世界上也很罕有。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一位教授曾对重庆大厦进行一年实地考察,以一星期居住三晚的方式了解大厦的文化。结果发现,在大厦内曾经生活的人来自120个不同国家,可谓是全球化的集中点。 以前曾被人喻为“龙蛇混杂、九反之地”的重庆大厦已于2004年完成翻新工程,装设了208个闭路电视镜头,并聘请了保安队伍24小时巡逻。经“改造”后,重庆大厦的治安得到明显改善。 有关方面正计划在商场安装中央空调,并以铁闸分开商场与商住大厦。重庆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主席戏言,若有人想开拍《重庆森林》续集,应将电影名字改为“重庆花园”。 立案法团表示,重庆大厦的业主原本对大厦公众地方的环境不闻不问,但在1993年发生的供电房爆炸事件令整幢大厦停水停电10昼夜,唤醒了不少业主同心协力改善大厦的整体环境。 众业主在1999年集资成立1300多万港元的维修基金,展开第一个5年改善计划,包括在大厦各处安装闭路电视镜头、设立中央监察中心、聘请专业保安公司及清洁公司等。 重庆大厦业主立案法团于2004年5月28日特别举行拜神及舞狮仪式,庆祝第一个5年改善计划竣工。(文字来源于网络)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