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与写作》诗词的写作技巧(下)

 白沙三木 2015-12-12
                                                               第七节  诗词的写作(下)
       9. 陪衬和反衬。陪衬是用另一件景、物、事来衬托主题,使所描写的事物更深刻和更易理解,使诗词的表现更有力量。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愉悦,以凄苦的景物来写悲苦,这叫做陪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愉悦,这叫做反衬。通常认为反衬比陪衬更好一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句是写秋景,有悲凉之意。后两句是写悲秋多病,以哀写哀是陪衬的名句。反衬的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把塞外秋“异”在何处,未作描述。没有把边塞的秋和繁华的京都开封相比,更没有和自己的家乡江南相比,而是用雁做了反衬:连路过的大雁都不愿意在此歇息停留,把边塞的荒凉和苦难见于言外。特别是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反衬的名句。
       诗词写法中还有衬垫和衬跌地写法:衬垫是防止语气太直,一时收不住,用景物来旁衬使急语收缓;衬跌是先不说正意,用一句话先衬托一下,俗语叫“卖关子”。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使交待正题时更显得有力。李白的《朝发白帝》就是用衬垫地写法。李白在诗中不用奔马疾风来比喻船行速度之快,而用了“猿声”。猿声未息,船已行远。可见船速与归心之急,立意新颖。如果第三句仍然按照船快去描写,那么不但单调,而且不好收尾。用猿声来做衬垫,不但说出了船行之快,又丰富了江行中的景物。
       文天祥在《满江红·代王昭仪》中,先说人情世态的翻云覆雨和变化无常。转入正题后,世态的炎凉更能衬托出自己的忠贞不渝,思想感情的表达就显得更为有力。
        10.柏梁体和回文(省略)
        11.唱和。依照他人诗词中所押韵用的韵字自己来写诗,叫做“和韵”或“和诗”。经常采用的写作方法有三种:
         a .次韵,又称步韵。要求使用与原诗词相同的韵字,而且前后次序不能颠倒。
         b.用韵。这种写法是采用原诗词中的韵字,可以不遵守其次序。   
         c.依韵。这种写法是采用原诗词同一辙的韵,不一定使用原字。

三、诗词写作体会。
       前几节我们学习了格律诗的基本格律要求,语法特点以及写作的基本手法和笔法,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练习进一步地学习写诗了。
       如何去写诗,结合前面所讲,仅谈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我在《虞美人·学诗三步曲》中写到“新诗初涉心头宝,自喜皆芳草。灯吟鸡咏渐升华,反感非诗处处见疵瑕。   而今下笔知优劣,敲字殚心血。路长脚短短量长,春笔秋词滴水聚汪洋”。这首词是说学习写诗的三个阶段: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写了几句顺口溜,自鸣得意。这是写诗、看诗、是诗的初学阶段;经过一定地努力,知道了诗词写作的格律要求,写作处处受到限制,反而感到不会写了,怎么写也觉得不符合要求。这是写诗、看诗、不是诗的阶段;经过不懈地努力,写作水平有了一定地升华,学会了斟字酌词,反复推敲后,写的诗达到了基本满意的程度,这是又回到写诗、看诗、是诗的最高境界。
       至于如何能写好诗,除了熟练地掌握前边所讲的艺术修辞等知识外,还要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大量地阅读诗书,以吸取更多的知识积累。坚持长期不懈地写作、修改和广泛地听取他人意见。苍天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指日可待的。如何去写诗歌,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如下:
       1.要立新意。立意的好坏是诗词成败的关键。立意也就是要写什么,怎么写,并要写出新的意境。意就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悟;境就是要写作的对象。如:人、事、物、景等。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由事物来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古人讲“意在笔先”,在未动笔之前,首先要考虑你准备要表达那些中心思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立意是要立新意和立深意。诗中表达的思想、见解和感情等要高于常人,要突破自我的小圈子,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最强音,給读者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立意的最高境界是把每个人都熟知,都了解,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表述方法一样。即“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严禁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满篇熟悉的陈词滥调。
       写景抒情力求含蓄,文字清新。写景诗贵在清远,选词不宜华丽而在清新,即景清意远。以景抒情时,要选取有诗意的景物,贵在朦胧。情由景来透露,不加以说明,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在写诗时要看重创造意境,把所写的东西有机地巧妙联系在一起,把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作品读起来自然就会韵味无穷了。真实是诗词的生命,而虚实结合是诗词的重要艺术特征。但是,太实则俗,太虚则空。写虚虽然不能严重逾越常理,但可以创造意境。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表述,就是意境的渲染,我们就不能苛求五步、十步根本就容不下一楼一阁,去说他写的脱离实际、太虚。
       2.体裁地选择和构思。写作的体裁决定于诗歌的内容,即是写抒情还是写叙事等,然后在根据内容的长短决定采用那种体材形式。一般来说,绝句适宜描写比较单一的景物或表达单纯的点滴感悟;律诗的篇幅相对长一些,表现的内容适当丰富些,比较适宜抒情和表达哲理的诗;排律的内容容量大,比较适合叙事诗。当然,若采用古体诗的形式,就不受这些限制了。
        体裁的形式决定下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构思。将要描写的事物准备达到什么样目的,如何表达自己那些思想感情等,做一统筹规划。将要写的事物做一大概梳理:都准备写那些内容,可分几个自然段等。然后根据选定的体裁形式,考虑每句或每联分别要写那几个自然段等,使诗中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其次是初步完成诗词的框架筑构。根据构思好的方案将要写的某一段或数段的内容压缩成诗歌中的一句或一联。下笔时只要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就行,不必考虑格律、用词等方面的问题,先初步完成诗的一个骨架。最后一步是修改和润色。完成框架后,修改润色就有了基础,然后再推词敲字去适应格律,逐字修改,决定取舍。这样经过多次修改后,一首诗的雏形就形成了。写诗忌没有规划的信笔写到那里算那里,结果意思表达不清楚、不完整或过于罗嗦。
        3.要有真情实感。创作诗歌,关键要有感而发,诗中要有激情,忌无病呻吟地为写作而写作。诗歌是作者胸中喷发出的热血,是灵魂碰撞的火花,是发自内心深处地呐喊,一首诗往往是一个人的人格写照。感情是诗歌的生命,不赋予诗歌深厚的感情,就事论事的直铺陈敍,无论辞藻多么华丽,终究不是上乘作品。特别是部分人为了写诗而写诗,千篇一律的是愁啊怨啊的内容,缺乏主题思想和时代精神,很难引起读者共鸣。提倡“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反对为了彰显学问,选择了生避的、没有时代气息的词汇,脱离了广大读者。广范流传于民间的古诗,有几首是辞藻华丽的?
       在写作时可以缘情生景,以情感人。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融入作者比较鲜明的感情色彩,做到“有我之境”。也可以着重写景,触景生情,情缘景发。在客观的描写事物时把作者的感情含蓄地放在所描写的事物中,让读者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做到“无我之境”。
    要做到这些,除了要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外,最重要的是强调要有真感情、真景物。仅为写诗而写诗,就会造成“为文造情”的虚假感情来,引不起读者地共鸣。当灵感到来,激情涌动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这灵光一闪的瞬间。把那种体会,那种感悟迅速记录下来,写出初稿。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用词和格律等枝节问题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以免打断思路,使灵感消失。
        4·要有诗的语言。诗词用的是古汉语和文言文,我们用现代语言写诗词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过于直白和口语化,这样会使人读不出诗的味道来。古代汉语多有一字一音多义(如古今字),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和多音节。在写作时尽量把现代汉语词汇转化为单音节,一则是让语言更具有诗味,二则是让有限的字数能表达出更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共同——皆;黄昏——暮;过去——昔;如果——若;想要——欲;一同——俱;充满——盈;觉得——疑;熟悉——谙;睡觉——寐;不要——莫等。三字句如:什么事——何事、底事、甚事;不要说——莫道、休道;能不能——可否等。四字句如:等待天明——待晓;昨晚的雨——宿雨;年复一年——经年;高低不齐——参差等。五字句如:有什么原因——何故;寂静的住所——幽居;有什么罪过——何辜等。严格说这也是对内容精练的一种修辞手法。
        诗词的语法不同于现代语法,可以不受现代语法和语序的约束。在写作时可以不考虑语法和语序,只需要把能表现出事物内容的代表词挑选出来,再按照律诗的要求进行排列即可。为了适应格律或侧重的需要,必要时语序可以倒置,这也是诗词语言特点之一。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话应是:过了溪桥,路转了弯,忽然在社林边看到旧时去过的茅店。这就是诗的语言,和散文结构不一样。从叙述先后来看,先写茅店,次写社林,再写路转,最后写溪桥。如果用散文现代语法来理解就变成了:在茅店旁,社林边的路转了,忽然看见溪桥。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对旧时茅店的特殊感情。
        诗词的语言是最精辟的语言,要写好一篇作品,首先要学会在炼句和炼字上下功夫。炼句炼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出更多、更深奥的意思,力求表达准确。炼字和炼句首先要注意的是力求创新,但是不能生造字句,更不能因字数限制,随意从日常用语或成语中省去一两个字,使人读起来晦涩。再就是遣词造句力求生动流畅,既不要追求词藻的华丽,又不要满篇陈词滥调。语言要清新淡雅,易近读者。同时更不要使用生僻的、没有时代气息的词汇和字句。
        特别是结尾一定要注意含蓄,用词不可过于直白,这是律诗与现代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写作中需要用很多语言才能说明的问题上,最好能使用大家都熟知的典故。含蓄才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作到言终而意未尽的效果。必须提及的一点是,写作时不能随意改变人们的赏美共识,如:松之挺拔坚贞;兰之幽香淡雅;竹之虚怀气节等。古代有特定含义的词汇不能随意乱用,如:青楼、白屋、云雨、高山流水等。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造成笑话。
         写诗的大忌是不认真修改,不反复修改难出好诗。诗圣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自长吟”是改罢再改的意思,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诗圣尚且如此,我们又怎么敢自大呢?
       四.如何去賞读古典诗词。
        熟练地掌握了以上所讲的诗词基础知识、格律要求、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等以后,对我们賞读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帮助。就如何更好地加深理解古典诗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悉作者。在賞读诗词以前,必须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要熟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抱负、遭遇、思想主张和创作作品时的社会环境等,以加强对诗词思想性地理解。如曹操的《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尽管曹操发出了时易逝的叹息,但结合当时群雄逐鹿中原的战争场面,不难看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一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及对人生地追求,不至于误解为好酒颓废的哀叹。所以,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是深化理解作品内容较为重要的一步。
        2.紧扣标题。诗词的语言是含蓄的语言,一些诗词在内容里不容易觉察到诗人的真实用意,通过和标题联系起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不难发现诗中主题思想所在。如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写新婚嫁娘妆扮后问新郎,自己的打扮是否能讨公婆喜欢。此诗还有一个标题叫《近试上张部水》。结合标题我们可以分析到,在考试前夕,作者给水部郎中张藉写了这首诗。借闺房隐喻考试,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藉比作新郎,考官比作公婆,问张藉自己的作品是否符能符合主考官的要求。若脱离了标题去做字面的理解,就与作者的原意南辕北辙了。朱熹的《读书有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如不联系标题,很容易理解成一首写景诗。诗词的标题除了点名作品的内容范畴外,还能察知赋予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所使用的“赠”、“答”、“别”、“抒”、“愤”、“喜”、“怨”、“思”等字眼,都有带有鲜明地暗示作用。
        3.借助注释。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语言的古义和在诗词中的现义;以及所用典故的出处和在诗词中的含义等。对全面准确理解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加深对关键词汇地分析。诗词要求短小精悍,形象含蓄等,不能象叙事文那样做具体地描写。所以,在賞读诗词时,应深刻理解每个词的特定含义和深层含义;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诗词中提到的形象作用等。特别是对炼字和炼句地分析,通过对这些加以仔细研究,品味它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全面领略全诗的含义,力求准确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5.加深诗词表现艺术地理解。诗词语言不同于现代语法,可以说是现代语法的变形。主要表现在改变词性;不守语法;颠倒语序;拆散词汇等。所以,我们要努力理解每句诗词语言的含义,明白诗词都用了那些艺术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艺术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诗词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和效果等。通过这样一分析,就能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全面地理解和领略到诗人要抒发的真实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