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打与放

 清河堂主人 2015-12-12


——就有九位关注我们

关注本账号

进入太极论坛!

和众多网友互动交流!

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它打破了强强对抗的搏击方式,独辟蹊径开拓了一条“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制敌新思路。从而诞生了一连串光耀中华武林的技击大家,如杨禄禅、杨班侯、王茂斋、郝如真、陈发科、李经悟等,向世人展示了太极拳迷人的魅力和风采。

五式太极拳的不同特点:

陈式

陈式从太极拳的本意出发,讲究刚柔并济,在五式太极拳里可能是最“刚”的。

杨式

杨式从陈式而来,基本保留了陈式的风格,但更注重发展柔化,也就是说杨式的主要体现在舒展、柔化上。

吴式

吴式从杨式,更是把柔化推向了极致,很多人误以为太极只有“柔”,打在身上跟按摩一样“受用”,就是从这种发展方向来的。但实际上,太极拳“出手见红”的例子是不少的。

武式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武式。武禹镶跟从陈式学习只有一个多月(也有说几个月的,总之时间很短),其后得王宗岳的老谱,结合自己的体会独创武式,但直到他过世,也没有真正形成武式。到李亦畲才算基本完成。

武式的架子与前三种都大不相同,双手各管半边,互不逾越,腰腹中正,动作简洁圆滑,全在暗劲转换,如果说,陈式是“亦刚亦柔”的话,那么武式几乎已经到了“非刚非柔”的地步。

孙式

孙式从武式,动作明显还带有武式的影子,但更多的加入了形意和八卦的精髓,尤其在步法的应用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点,这样更容易形成整体的打击效果。

太极拳不是也不可能是天下无敌的神拳,然而它的精巧制敌术极富科学原理,的确极尽高妙。

曾几何时听到“放人”这个词,那时传得很神,那么,“放人”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价值?

大家都知道,冲量和动量的概念。比如一个人,用力去打一个物体,这个物体“飞”出去了,那么你给这个物体的冲击,有很大一部分转化成这个物体的动能,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这个物体本身所吸收(这部分将使它本身产生变形,也就是“破坏”)。

那么如果这个物体没有“飞”出去呢,这时候,你给这个物体的打击,将完全被这个物体本身所吸收,那产生的“破坏”就会严重的多。

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一、你用手把一个鸡蛋扔出去,可以扔几十米,但是蛋在落地前是不会破的。你用同样的力量去打这个蛋,它不会飞出去几十米,但是却会被完全击碎。

二、工地上打预制桩,如果用四吨的重锤,起锤高度两米,可以在不伤桩的情况下把桩送入地下。这时,锤的冲击,绝大部分转化为桩向下运动的动能,桩本身吸收的冲击是不大的;但是如果改成一吨的锤,起锤高度加大,尽管落下时动量相同(即m*v不变),但,锤的冲击力将大部分被桩本身所吸收,最终导致桩被击碎,打不下去。

由此可见,真正致命的打击,是对手被击打时原地倒下,而不是“飞”出去。 而且,“放人”的结果是对手“飞”出去,双方距离拉大,这将直接导致追击困难。

《战争论》里讲:会战的战利品,绝大部分是在追击中获得的。这对打斗同样适用,可以认为,击打的效果,大部分是在追击中产生的。单凭一次击打,是不易取胜的,只有连续、猛烈、集中的打击,才能彻底摧毁对手。

“放人”显然失去了追击的时机。

再说打击的效果,“放人”时,对方受到的冲击,往往不足以伤到他,除非他撞到电杆、大树、路灯杆、路边石、硬墙之类硬物(而这种情况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否则很快会再扑上来,这在一对多的时候,将是很麻烦的。

所谓太极拳的各种技法,其实很多都是击败对方倒下的技法。至于“放人”,不光是为了给朋友或表演,展示一下,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技击训练方法。在真正搏击时,打人之目的不是为了打的远,而是一击即溃。

我自己初学武艺的时候,一位武林前辈让我感受寸劲,在我肩头一个发劲,我只觉得全身一震,脚步没动,人却趴下了,全身难受想呕吐。太极拳之劲,就是这个劲。

陈式太极拳并不讲究“放人”,后来发展的拳才从推手中开始强调“放人”,就象原来陈式拳讲“打手”,后来降低要求成了“推手”,后来大家都叫“推手”了。

相对的说“打人容易放人难”,“放的巧才能打得妙”,既能打又能放才符合阴阳平衡之理。

太极拳是好东西,也是科学的。可惜现在有些人故弄玄虚,把它搞的太神秘,希望客观的看待太极拳,科学的去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