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们北京有多少张“面孔”

 红瓦屋图书馆 2015-12-12
咱们北京有多少张“面孔”

    编者按

    一座城市有时其实很像一个人,她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有形象、个性和情感,有血脉、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6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所呈现出来的“面孔”当然也会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不尽相同……

    北京的每一张脸都是我挚爱的模样

    ■韩一杭(18岁)

    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久了,你会看到它的很多张脸。

    初识北京,它的脸是红彤彤的。那一片温润的红,是天安门广场东侧冉冉升起的旭日的颜色。它红得宁静而沉着,一如金水桥畔屹立了多年的城墙,在来往的人们仰视的目光中沉吟着等待了太久。彼时我坐在父亲肩上,看着广场上升起的红旗,感觉北京像是个炽热得让人总想靠近的大太阳。无数人的清晨自仰视她而开始,无数人寄希望于这一日的仰望,而无数人却终究只能在它的俯视下沦为过客,一生匆匆奔忙。

    再识北京,它已换了一张光彩夺目的脸庞。那是2008年的炎夏,它的瞳孔中映出了更为辽阔而晶莹的海洋,它的皮肤经过数月的滋润与保养变得鲜活,它将手掌张开了些,等待和迎接着更多客人的到来。鸟巢夜晚的澄净灯火与水立方的璀璨光彩在它的眼眸里交织荡漾;身穿蓝色志愿者服的人们在场地四周礼貌地微笑;奥运火炬的热焰仿佛点燃了大半面北京的天空。在那个夏天里,古老的北京将沉寂已久的活力不紧不慢地缓缓开启。彼时已是小学生的我坐在鸟巢中央,望着四周浩荡的人群和城市夜空不间断地绽开的一颗颗礼炮——这时的北京耀眼得宛若浩瀚无垠的星空,极尽绚烂与浩大,似乎拥有着包容整个宇宙星辰的胸腔……

    又识北京,我已是课业繁忙的中学生。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之下,我偶然随父亲一同赴了一个生活在北京多年的老先生举办的聚会。踏入聚会地点那条名为“四根柏”的胡同的一瞬间,心中的烦闷与不安已被那窄窄的巷子中苍翠蓊郁的柏树温柔地抚平。踏入院子后,一桌桌的“北冰洋”,一树树的槐花香,一句句充满京味儿的调侃,更是让我沉浸在了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那个晚上,我捧着“北冰洋”同院子里的“老北京”们酣畅淋漓地“侃大山”,侃尽了天南海北日月浩荡。我们谈那翻修之后索然无味的四合院儿,谈鼓楼大街上某个民国时期遗存下来的书楼,谈紫禁城上有多少片琉璃瓦,谈驴打滚豆汁和卤煮火烧……在那弥漫着烤串儿味道的老院子中,我又一次认识了北京的模样。洗尽铅华,褪下光环之后,仍葆有着岁月斑驳不去的溢彩流光。

    ……

    在北京长大的人,心里大抵都存着“北京”各不相同的模样。无数人在这里出生、长大、成家立业,经历着千百种姿态各异的喜怒哀乐。无数人在这里行吟坐啸长歌当哭,挥洒着我们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缤纷的时光。而北京,却总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凝视着我们,不言不语地包容着万物生长。北京有千万张脸,每一张都是我挚爱的模样。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1997年1月,现就读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7)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