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吃饭,你究竟吃对了吗?

 共享藏经阁 2015-12-12
天天吃饭,你究竟吃对了吗?卫计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超重肥胖的人群激增,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这些病大多是“吃”出来的。记者采访专家总结出中国家庭饮食的七大不足,并给出科学的膳食建议。对照看看你家有没有中招,千万别做“营养盲”!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何丽   
    吃得不对,身体遭罪  爱吃是好事,但也要吃得健康,否则就会病从口入。你的饮食是否存在健康误区?对照检查吧  
 1、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不吃夜加餐   
   早餐品种单一,随便吃点应付甚至不吃;中午买快餐吃盒饭,或者出去聚餐;晚上大吃一顿,或者只吃水果;睡觉前再来一顿加餐……这是如今很多人一日三餐的真实写照。 然而,该吃的时候饿肚子,不该吃的时候偏偏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肥胖以及多种慢性病。  
  建议: 早餐质量要高:有主食(面包、粥等)和至少两种蛋白质食物(蛋、奶、肉、豆制品),至少一种蔬菜水果,最好吃点坚果。 午餐的数量充足:主食和菜要吃够,食材品种尽可能多。 晚餐能量低一点:尽量弥补早上和中午没有吃到或没有吃够的食物,比如蔬菜、杂粮和薯类。 睡前尽量不吃夜宵:如果因为工作需要加餐,可以在睡前1~2小时吃,首选牛奶、水果,或热汤面、粥类等食物。  
 2、食不厌精主食少,不吃粗粮爱细粮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3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大约少吃了二两主食。主食摄入不足,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过多,容易引发疲劳、记忆力下降、肾功能紊乱等诸多问题。 还有很多人只喜欢精米白面,很少吃粗粮,导致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   
   建议: 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包括50~100克粗粮。适当吃些小米、杂豆、薯类等粗杂粮和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 有利于肠道健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3、蔬菜水果量不够,奶豆制品消费少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只吃半斤左右蔬菜,并以浅色蔬菜为主,水果平均每天只吃一两左右,离每天一斤蔬菜和半斤水果的推荐量还差得远。 奶、豆制品的摄入量更是少得可怜,大城市居民每天喝奶平均不到50克,吃豆制品不到15克,而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奶类及制品的摄入量为300克,大豆制品为30~50克。 目前膳食结构导致我国居民普遍缺乏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间接导致了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高发。  
   建议: 多吃绿、红、黄、紫等深色蔬菜和叶菜,每天吃1~2种水果。 购买新鲜、本地、应季的食物。 每天至少喝半斤奶,多吃豆腐、豆浆等豆制品。  
 4、烹调重味不科学,油盐摄入均超标   
   很多家庭做菜都重口味,喜欢用油炸油煎方式烹调食物。我国食用油消费平均每人每天45克以上,吃盐超过10克,远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分别推荐的每天25~30克和6克。摄入过量的油、盐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建议:烹调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熏。 少吃盐腌制品、酱制品,减少酱油和鸡精等用量。 烹调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凉拌可放醋。   
   5、偏爱超市买熟食,喝汤弃渣丢精华  
        超市里的熟食含盐量比较高,不适合长期食用,更不适合孩子吃。还有很多人喜欢煲汤,但却只喝汤,将煲汤的食材(渣)弃去,实际上汤中的营养成分是很少的,营养精华还在食材里。  
 建议: 尽量少吃市售熟食,或搭配新鲜蔬菜吃。 喝汤时要把煲汤的食材也吃掉。 
  6、关注食物酸碱性,相信食物会相克  
    很多人相信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而不敢吃酸性食物。还有很多人相信食物之间会相克,如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等。 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并不会因为某一种食物而改变。  
  建议: 选择食物不要关注酸碱性,而在于杂而全。 每天最好吃20种以上的食物。食物相克的说法大多是以讹传讹,根本不用担心。 
  7、零食选择欠妥当,酒和饮料受欢迎         
      很多人喜欢吃油炸、甜、咸和颜色过于鲜艳、香味过于浓郁的零食。聚会时,含糖饮料和含酒精饮料总是最受欢迎。高能量的零食和含糖饮料容易带来肥胖问题,而喝酒过量不仅伤肝,还有可能伤害大脑。   建议: 零食可在正餐之间适量吃,多选奶类、果蔬、坚果等。饮料首选茶、酸奶、豆浆等。 成年男人一天饮酒量不超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 成年女性一天饮酒量不超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天天吃饭,你究竟吃对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