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评弹网

 赵太尉 2015-12-12

   扬州评话是江苏一大曲种,王少堂的《武松》早年闯荡上海滩,使得扬州评话声名远扬:“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 。她与苏州评话好比一对姐妹花,同样的形象:演员身穿长衫;同样的道具:一桌一椅,一块醒木,一把拆扇。要说两者何区别,无非是语言之别,一边吴地方言,一边扬州方言,其它两者区分不大。

  由于语言的关系,也由于在苏州演出扬州评话的机会甚少,一直无缘能经常接触到扬州评话的现场演出,了解颇少。
  不久前光裕书厅举办了扬州评话优秀青年演员马伟的“炼艺悟道”专场,应邀前去欣赏。马伟以前曾来苏州电视台与汪正华合作过(苏州评话与扬州评话)两州评话录像,也许是电视录像形式束缚了演员的发挥,当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近闻马伟这几年书艺水平大有提高,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情,再度聆听马伟的扬州评话艺术。
  那天马伟说了两回《武松》经典折子“斗杀西门庆”和“杀嫂祭兄”,这是扬州评话的看家书,他是专攻王派《武松》的,从马伟的演出中能领略到王派《武松》的影子。“斗杀西门庆”没有详说武松斗杀西门庆情节,却细微描述了店小二端菜上楼、瞬间一瞥斗杀,小二惊恐之状的简单故事,没有很长的情节铺开,只有环境细微描述和内心变化的舒展,及形体表演的衬托。有人说听书听故事,不能说不对,但我欣赏的是马伟扬州评话艺术表现的展露。《武松》的故事熟而又熟,说了那么多年的《武松》,还是有满场观众一遍又一遍专情专心去听,这就是评话艺术家的无穷魅力。扬州评话的“杀嫂祭兄” 和苏州评话的 “武松杀嫂”可谓是异曲同工,马伟在书中所起的武松给人的印象:英勇刚烈,报仇心切,而他所起的王婆却又是那样的奸诈,丧尽天良,加之“斗杀西门庆”中的店小二,均塑造得十分成功,栩栩如生,一人千面。马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无论是语言,还是形体,吸收了当今影视和文艺舞台上的表演精华,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王少堂·问道》这回书是说书人讲说书人的故事,是讲述前辈名家王少堂年轻从业时,虽有成就,但终敌不过对门书场说《三国》的老前辈康国华。王少堂场子只漂剩三个半听客,半个听客是冲水的堂倌,还是聋子,只能算他半个,王少堂想打退堂鼓。幸得领悟问道,经前辈艺人康国华一番富有哲理的谈话启迪并激励了王少堂。终于重拾信心,返回书台。这回书点明了扬州评话马伟专场演出的主题——炼艺悟道。
  马伟的专场演出精气神十足,神似的功架,逼真的口技,精僻的语言,抓住了全场听众的视听感官。特别是动听的扬州方言更惹人喜爱,马伟的语言功夫颇深,忽儿快,快而不断;忽儿慢,慢而不乱,抑扬顿挫,富有感情。无论是传统书,还是自编书,哪怕是现代书,以他富有魅力的艺术特色感染了全场两百多位苏州评弹听众。令我刮目相看,大开眼界。马伟的不易:在于他较好地继承了扬州评话传统书艺,并结合生活与社会,加深理解,发挥了自已的个性特色,传统中融时尚,并恰到好处,所以听他的书不觉陈旧,更不乏有传统功底。更何况他是一位年轻“80后”,而他的书艺和个人的自身修养都达到了一个境界,我暗暗为他赞叹“不容易”,值得听之。
  这个专场的主题很醒人“炼艺悟道”,那天演出苏州评弹团组织了几十位青年演员观摹交流,或许也是问道扬州评话吧,现场充塞着学习交流浓浓的气氛。
  听书的同时也留下启发:我们的苏州评话该与人家如何竟争,不学习不提高,怎么行呢。时刻有危机感,与时俱进,才会有提高,相信去听书的人都会有同感吧。无论苏州评话,还是扬州评话,只有节目好,那么它没有语言障碍,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会乐意去听一听,享受艺术之美。    扬州评话是江苏一大曲种,王少堂的《武松》早年闯荡上海滩,使得扬州评话声名远扬:“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 。她与苏州评话好比一对姐妹花,同样的形象:演员身穿长衫;同样的道具:一桌一椅,一块醒木,一把拆扇。要说两者何区别,无非是语言之别,一边吴地方言,一边扬州方言,其它两者区分不大。
  由于语言的关系,也由于在苏州演出扬州评话的机会甚少,一直无缘能经常接触到扬州评话的现场演出,了解颇少。
  不久前光裕书厅举办了扬州评话优秀青年演员马伟的“炼艺悟道”专场,应邀前去欣赏。马伟以前曾来苏州电视台与汪正华合作过(苏州评话与扬州评话)两州评话录像,也许是电视录像形式束缚了演员的发挥,当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近闻马伟这几年书艺水平大有提高,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情,再度聆听马伟的扬州评话艺术。
  那天马伟说了两回《武松》经典折子“斗杀西门庆”和“杀嫂祭兄”,这是扬州评话的看家书,他是专攻王派《武松》的,从马伟的演出中能领略到王派《武松》的影子。“斗杀西门庆”没有详说武松斗杀西门庆情节,却细微描述了店小二端菜上楼、瞬间一瞥斗杀,小二惊恐之状的简单故事,没有很长的情节铺开,只有环境细微描述和内心变化的舒展,及形体表演的衬托。有人说听书听故事,不能说不对,但我欣赏的是马伟扬州评话艺术表现的展露。《武松》的故事熟而又熟,说了那么多年的《武松》,还是有满场观众一遍又一遍专情专心去听,这就是评话艺术家的无穷魅力。扬州评话的“杀嫂祭兄” 和苏州评话的 “武松杀嫂”可谓是异曲同工,马伟在书中所起的武松给人的印象:英勇刚烈,报仇心切,而他所起的王婆却又是那样的奸诈,丧尽天良,加之“斗杀西门庆”中的店小二,均塑造得十分成功,栩栩如生,一人千面。马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无论是语言,还是形体,吸收了当今影视和文艺舞台上的表演精华,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王少堂·问道》这回书是说书人讲说书人的故事,是讲述前辈名家王少堂年轻从业时,虽有成就,但终敌不过对门书场说《三国》的老前辈康国华。王少堂场子只漂剩三个半听客,半个听客是冲水的堂倌,还是聋子,只能算他半个,王少堂想打退堂鼓。幸得领悟问道,经前辈艺人康国华一番富有哲理的谈话启迪并激励了王少堂。终于重拾信心,返回书台。这回书点明了扬州评话马伟专场演出的主题——炼艺悟道。
  马伟的专场演出精气神十足,神似的功架,逼真的口技,精僻的语言,抓住了全场听众的视听感官。特别是动听的扬州方言更惹人喜爱,马伟的语言功夫颇深,忽儿快,快而不断;忽儿慢,慢而不乱,抑扬顿挫,富有感情。无论是传统书,还是自编书,哪怕是现代书,以他富有魅力的艺术特色感染了全场两百多位苏州评弹听众。令我刮目相看,大开眼界。马伟的不易:在于他较好地继承了扬州评话传统书艺,并结合生活与社会,加深理解,发挥了自已的个性特色,传统中融时尚,并恰到好处,所以听他的书不觉陈旧,更不乏有传统功底。更何况他是一位年轻“80后”,而他的书艺和个人的自身修养都达到了一个境界,我暗暗为他赞叹“不容易”,值得听之。
  这个专场的主题很醒人“炼艺悟道”,那天演出苏州评弹团组织了几十位青年演员观摹交流,或许也是问道扬州评话吧,现场充塞着学习交流浓浓的气氛。
  听书的同时也留下启发:我们的苏州评话该与人家如何竟争,不学习不提高,怎么行呢。时刻有危机感,与时俱进,才会有提高,相信去听书的人都会有同感吧。无论苏州评话,还是扬州评话,只有节目好,那么它没有语言障碍,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会乐意去听一听,享受艺术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