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名医验方(三)

 学中医书馆 2015-12-12

23、外感基本方  (祝谌予)

[组成]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钩藤10克  薄荷(后下)10克 

        桔梗10克  杏仁(后下)10克  木瓜10克  青黛(包)3克

        前胡10克  黄芩10克        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功用]外解表,内清热。

[主治]外感。症见发热恶寒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方解]对外感的治疗,应注意分清表里层次,既解表邪,又清内热。并可视内热、表邪的孰轻孰重而适当增减。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

桔梗、杏仁、前胡,通宣理肺止咳;

黄芩、青黛、芦根、白茅根、清内热,其中芦根善清气分之热,白茅根善清血分之热;

木瓜配青黛,一敛肺一清热,清热止咳效果颇好;

钩藤配薄荷系祝老得自民间之单方,治外感咳嗽疗效显著。临床凡遇外邪轻浅之咳嗽,祝老每用此二味,开水沏代茶饮。

[加减]

音哑加诃子肉、生甘草、凤凰衣(或用蝉衣代替),再加桔梗,即古方之诃子亮音丸。

发热重者,加栀子、大青叶、板蓝根;

全身酸痛者,加桑枝、威灵仙;

咽痛甚者,加板蓝根、连翘、玉蝴蝶;

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桂枝。

 

24、退热汤  (许寿仁)

[组成] 秦艽  青蒿    桑叶  菊花    薄菏    钩藤

       芦根  生苡仁  郁金  大贝母  白通草  大豆卷

[功用]清解透邪、渗利湿热。

[方解]

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

秦艽、青蒿、大豆卷清热解暑,散风除湿;

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浊开郁;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通草清降肺胃之热,通利膀胱之水湿;

薏米健脾渗湿,

全方具有清解透邪,渗利湿热的作用,用于外感热病,疗效颇佳。

[加减]

湿重加藿香、蔻仁;

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

咳嗽加枇杷叶;

口渴加天花粉;

大便秘加大黄;

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

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治疗湿温加侧柏叶、蜂蜜各15—30克,并忌食硬物和葱。

 

 25、荆防银翘汤  (时振声)

[组成]  荆芥9克  防风9克   苏叶9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淡竹叶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制用法]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0分钟,煮沸后微火再煮15分钟,每剂煎2次。根据病人发热的轻重,每日1剂或2剂。每日1剂者,上下午各服1次;每日2剂者,每隔6小时服药1次,日夜共服4次。一般外感初起可日服2剂;外感二日后开始治疗,日服l剂即可。

[主治]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初起,寒重热轻或寒轻热重,口渴或不渴,皆可用之。

[方解]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此乃一般之常法,但临床上常有不典型者,因属外感初起,不论寒轻热重或寒重热轻,尚无明显伤津,故口渴并不显著,即使口渴者,用之亦无妨碍,因汗后即可热退而愈。本方辛温辛凉合法,凡风寒风热或不典型者皆可用之。

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发汗;

银花、连翘、淡竹叶辛凉清热;

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使表解后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由于本方发散力较强,服后遍身絷絷汗出,即可停服。

[加减]

如眼眶疼痛可加白芷6克;

身痛加秦艽9克;

咳嗽胸闷加杏仁9克,瓜篓皮15克;

咽痛加桔梗6克,生甘草6克。

 

 26、复方香鱼台剂  (梁申)

[组成]细叶香茶菜20克  鱼腥草 1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或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筛,把粗末充分煎煮滤液浓缩,并与细末混合压片。每片0.3克(含生药量2.49克)。成年人每日服3次,每次3—4片。7—17岁,每日服3次,每次2—3片。6岁以下,每日3次,每次l一2片。小儿可将药片溶化后服用。若病情急重,体温高者,可间隔1—2小时给药1次,直至体温正常。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发热。

[方解]

本方细叶香茶菜叶车微苦,性凉。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治感冒发热、流感高热、痢疾发热、泄泻发热均有效。

配以鱼腥草取其有辛凉宣肺、化痰止咳、利水的作用,以增强解表宣肺、清邪热之毒外达下行。

[按语]患者一般在服药后的4—8小时后开始退热,多数病例在24小时内体温退至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未发现有再复升高的病例。但对化脓性扁桃腺炎引起的高热,用药后,体温一般需在36小时左右才开始下降。本方对小儿,退热平稳、奏效快,无大汗伤津的副作用。用本方试制八干余支针剂用于治外感发热,退热效果比水剂、片剂快,亦末发现副作用。

[疗效]应用复方香鱼合剂治疗外感发热660例,其中,发热2天以内就诊者368例,发热3天以上就诊者254例,发热1周以上就诊者38例。结果:660例中,治愈(服药1—2天,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基本消失者)413例,占62.5%;显效(服药3天内,发热渐退,症状明显好转者)235例,占35.6%;无效12例,占1.8%。在660例外感发热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本方有任何副作用。有少数感冒发热合并有腹泻、腮腺炎者,经服本方后,腹泻、腮腺肿痛等症状亦随热退而消失。

 

27、解毒达表饮 (王德元等)

[组成]大青叶30克 蒲公英30克  大力子10克  羌活10克  葱白2枚

[制用法]将上药浸泡20分钟,以急火煎煮,沸后5分钟即可,嘱凉后服用,每日1剂半,分3次服用。

[功用]解毒达表。

[主治]外感发热病。

方解]

本方以大青叶、蒲公英为主药,性味苦寒,功用清热解毒;

大力子既能助主药清热解毒之力,又具宣通肺气之功,有利于驱散表邪;

佐以羌活、葱白二味辛温之品,乃透表达邪之要药。

本方辛温、辛凉同用,有较强的发散外邪作用。凡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均可由本方加减运用。

[加减]

若恶寒较重、脉浮紧,加荆芥、防风;

发热甚,加石膏、黄芩;

咽红肿痛,加山豆根、金果榄;

咳嗽痰稠,加金养麦、杏仁;

胸胁作痛,加赤芍、丝瓜络;

口干思饮,加天花粉、芦根;

心悸加玄丹参、玉竹。

 

28、感冒速愈汤  (陈有恒)

[组成]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厚朴5克  杏仁5克 

        竹叶5克   蜈蚣2条   大枣3枚   生姜3片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2次口服。

[功用]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主治]外感初起引起的发热、喘咳、抽搐。

[加减]

热重者螟蛤用量可加至3—5条;

喘重者厚朴、杏仁用量可加至10克;

身重者竹叶用量可加至15克;

风热感冒者可减桂枝用量至5克。

 

29、治外感方  (陈兴才)

[组成]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钩藤10克  薄荷(后下)10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木瓜10克  青黛(包)3克 

       前胡10克  黄芩10克  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

[主治]外感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

 

30、解热八味饮  (刘茂甫)

[组成]   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12克    防风12克 

         柴胡12克  黄芩12克  生石膏20克  知母12克

[功用]散风清热

[主治]一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渴、喜饮等。

 

31、养阴解毒汤  吕同志

[组成]  生地30克  麦冬30克  玄参24克黄芩15克  板蓝根4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石膏60克  蝉蜕15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功用]养阴护津,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热病,邪在卫分。症见高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大而数。

[加减]

咽痛甚,扁桃体肿大或化脓者,加山豆根15克,牛蒡子、桔梗各9克(名清咽解毒汤,亦可用治白喉)。

[按语]

治卫分热病,前人有“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辛凉散风、甘淡祛湿”之剂,重剂养阴,多虑其胶着难解,滋补敛邪。然吕老认为,由于热盛与阴伤互为因果,故救阴祛邪并行不悖,水亏不得补,火势不能平。若治以轻清平和,无异于杯水车薪,失之肤浅。是方在大剂救阴,益水制火的同时,又辅以辛散透邪,清热泻火之品,自能收养阴而不敛邪,祛邪而不伤正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生地具有抗炎、抗增生和抗渗出等作用,并能增加红血球,提高机体细胞免疫能力。

麦门冬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对由生地、麦冬、玄参为主组成的复方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其有高度的抗白喉杆菌作用,在体外有很高的“中和”白喉病毒的能力,对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等也有较高的疗效。

此外,方中黄芩、丹皮、板蓝根等药物也大都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消炎、镇静等作用。

因此本方对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种发热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