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外感基本方 [组成] [功用]外解表,内清热。 [主治]外感。症见发热恶寒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方解]对外感的治疗,应注意分清表里层次,既解表邪,又清内热。并可视内热、表邪的孰轻孰重而适当增减。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 桔梗、杏仁、前胡,通宣理肺止咳; 黄芩、青黛、芦根、白茅根、清内热,其中芦根善清气分之热,白茅根善清血分之热; 木瓜配青黛,一敛肺一清热,清热止咳效果颇好; 钩藤配薄荷系祝老得自民间之单方,治外感咳嗽疗效显著。临床凡遇外邪轻浅之咳嗽,祝老每用此二味,开水沏代茶饮。 [加减] 音哑加诃子肉、生甘草、凤凰衣(或用蝉衣代替),再加桔梗,即古方之诃子亮音丸。 发热重者,加栀子、大青叶、板蓝根; 全身酸痛者,加桑枝、威灵仙; 咽痛甚者,加板蓝根、连翘、玉蝴蝶; 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桂枝。 24、退热汤 [组成] 秦艽 [功用]清解透邪、渗利湿热。 [方解] 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 秦艽、青蒿、大豆卷清热解暑,散风除湿; 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浊开郁;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通草清降肺胃之热,通利膀胱之水湿; 薏米健脾渗湿, 全方具有清解透邪,渗利湿热的作用,用于外感热病,疗效颇佳。 [加减] 湿重加藿香、蔻仁; 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 咳嗽加枇杷叶; 口渴加天花粉; 大便秘加大黄; 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 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治疗湿温加侧柏叶、蜂蜜各15—30克,并忌食硬物和葱。 [组成] [制用法]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0分钟,煮沸后微火再煮15分钟,每剂煎2次。根据病人发热的轻重,每日1剂或2剂。每日1剂者,上下午各服1次;每日2剂者,每隔6小时服药1次,日夜共服4次。一般外感初起可日服2剂;外感二日后开始治疗,日服l剂即可。 [主治]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初起,寒重热轻或寒轻热重,口渴或不渴,皆可用之。 [方解]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此乃一般之常法,但临床上常有不典型者,因属外感初起,不论寒轻热重或寒重热轻,尚无明显伤津,故口渴并不显著,即使口渴者,用之亦无妨碍,因汗后即可热退而愈。本方辛温辛凉合法,凡风寒风热或不典型者皆可用之。 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发汗; 银花、连翘、淡竹叶辛凉清热; 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使表解后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由于本方发散力较强,服后遍身絷絷汗出,即可停服。 [加减] 如眼眶疼痛可加白芷6克; 身痛加秦艽9克; 咳嗽胸闷加杏仁9克,瓜篓皮15克; 咽痛加桔梗6克,生甘草6克。 [组成]细叶香茶菜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或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筛,把粗末充分煎煮滤液浓缩,并与细末混合压片。每片0.3克(含生药量2.49克)。成年人每日服3次,每次3—4片。7—17岁,每日服3次,每次2—3片。6岁以下,每日3次,每次l一2片。小儿可将药片溶化后服用。若病情急重,体温高者,可间隔1—2小时给药1次,直至体温正常。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发热。 [方解] 本方细叶香茶菜叶车微苦,性凉。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治感冒发热、流感高热、痢疾发热、泄泻发热均有效。 配以鱼腥草取其有辛凉宣肺、化痰止咳、利水的作用,以增强解表宣肺、清邪热之毒外达下行。 [按语]患者一般在服药后的4—8小时后开始退热,多数病例在24小时内体温退至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未发现有再复升高的病例。但对化脓性扁桃腺炎引起的高热,用药后,体温一般需在36小时左右才开始下降。本方对小儿,退热平稳、奏效快,无大汗伤津的副作用。用本方试制八干余支针剂用于治外感发热,退热效果比水剂、片剂快,亦末发现副作用。 [疗效]应用复方香鱼合剂治疗外感发热660例,其中,发热2天以内就诊者368例,发热3天以上就诊者254例,发热1周以上就诊者38例。结果:660例中,治愈(服药1—2天,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基本消失者)413例,占62.5%;显效(服药3天内,发热渐退,症状明显好转者)235例,占35.6%;无效12例,占1.8%。在660例外感发热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本方有任何副作用。有少数感冒发热合并有腹泻、腮腺炎者,经服本方后,腹泻、腮腺肿痛等症状亦随热退而消失。 27、解毒达表饮 (王德元等) [组成]大青叶30克 蒲公英30克 [制用法]将上药浸泡20分钟,以急火煎煮,沸后5分钟即可,嘱凉后服用,每日1剂半,分3次服用。 [功用]解毒达表。 [主治]外感发热病。 方解] 本方以大青叶、蒲公英为主药,性味苦寒,功用清热解毒; 大力子既能助主药清热解毒之力,又具宣通肺气之功,有利于驱散表邪; 佐以羌活、葱白二味辛温之品,乃透表达邪之要药。 本方辛温、辛凉同用,有较强的发散外邪作用。凡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均可由本方加减运用。 [加减] 若恶寒较重、脉浮紧,加荆芥、防风; 发热甚,加石膏、黄芩; 咽红肿痛,加山豆根、金果榄; 咳嗽痰稠,加金养麦、杏仁; 胸胁作痛,加赤芍、丝瓜络; 口干思饮,加天花粉、芦根; 心悸加玄丹参、玉竹。 28、感冒速愈汤 [组成]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2次口服。 [功用]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主治]外感初起引起的发热、喘咳、抽搐。 [加减] 热重者螟蛤用量可加至3—5条; 喘重者厚朴、杏仁用量可加至10克; 身重者竹叶用量可加至15克; 风热感冒者可减桂枝用量至5克。 29、治外感方 [组成] 桑叶10克 [主治]外感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 30、解热八味饮 [组成] [功用]散风清热 [主治]一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渴、喜饮等。 31、养阴解毒汤 [组成] [功用]养阴护津,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热病,邪在卫分。症见高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大而数。 [加减] 咽痛甚,扁桃体肿大或化脓者,加山豆根15克,牛蒡子、桔梗各9克(名清咽解毒汤,亦可用治白喉)。 [按语] 治卫分热病,前人有“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辛凉散风、甘淡祛湿”之剂,重剂养阴,多虑其胶着难解,滋补敛邪。然吕老认为,由于热盛与阴伤互为因果,故救阴祛邪并行不悖,水亏不得补,火势不能平。若治以轻清平和,无异于杯水车薪,失之肤浅。是方在大剂救阴,益水制火的同时,又辅以辛散透邪,清热泻火之品,自能收养阴而不敛邪,祛邪而不伤正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生地具有抗炎、抗增生和抗渗出等作用,并能增加红血球,提高机体细胞免疫能力。 麦门冬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对由生地、麦冬、玄参为主组成的复方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其有高度的抗白喉杆菌作用,在体外有很高的“中和”白喉病毒的能力,对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等也有较高的疗效。 此外,方中黄芩、丹皮、板蓝根等药物也大都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消炎、镇静等作用。 因此本方对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种发热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6.常见病实用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