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时代的“不良教育”

 阅读与探究 2015-12-12

 作者:沙碧娜·米纳尔迪

 

    他们在WhatsApp上聊天,在Facebook里生活,在线上与人分享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却不了解这样做的后果。在骚扰、暴力和网络报复的夹缝中,这些青少年们正在学习这个新世界的生存法则。

  《男友的报复》是一个被上传到YouTube上的视频,视频的女主角和一个男性朋友的亲密举动在网络上被曝光,人们看到了折磨、嘲弄与公开的报复。在意大利维尔切莱泽,一个残疾少女的行动被别人用手机录了下来,公众以冷漠的态度相待。在安科纳,一个中学女孩发给男同学的私密短信被公开到WhatsApp上传播。在黛西奥,一伙不良少年在教堂滋事,随后把自己的“壮举”上传到YouTube上。在热那亚,一个男孩把自己的同龄人从堤坝上推下去,只为了作为“勇气”测试在Facebook上发布。在都灵,一对夫妇在宾馆被人偷拍的视频通过手机在3000多人中间流传。

  近来的很多地方新闻中,在有关性敲诈、群体暴力和道德败坏这些话题的主人公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狂妄无知和恶毒通过手机和社交网络分享被无限放大,这让我们看到了非常明显的一点:网络管理教育的缺失。

  博洛尼亚少年法庭的庭长朱塞佩·斯帕达罗认为,这个现象是令人警觉的,“每半个月我们都会遇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进行性敲诈的案件。”他表示成年人不能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就轻易地无视这些事带来的恶果。警局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暴力事件牵涉到约2/3的青少年,这已经触及了社会的“警戒线”。教育部部长斯特法尼亚·贾尼尼发布了《反对暴力与网络暴力工作指导办法》,这是为家长和学校做出的明确的指导守则,共投入支持资金200万欧元。

  而主要的被告者——社交网络的反应是这样的:Twitter无法禁止网络暴力,但是它修改了自己的隐私政策,冻结发布“报复性黄色影像”对前任造成伤害的账号。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表示,暴力和仇恨的内容将不被他们所容忍。但是网络暴力就真的这样在社交网络安营扎寨了吗?“这些都是人们自己种下的恶果,”大主教安洁罗·巴涅亚斯科这样说,“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空虚的内在和价值观的危机。但是最主要的责任还在于教育者和家长,他们是青少年最亲近的人,却难以控制孩子使用网络。”

  蜂群效应

  首先最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现象的规模:根据最新的传媒业统计数据,Facebook上30岁以下的用户比例占到了77.4%。YouTube也达到72.5%。85.7%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智能手机;1/3的青少年使用平板电脑。其他方面的数据甚至更糟糕:根据圣地亚哥的美国儿科学术团体的调查,14%的美国一岁儿童,每天要使用电子设备一个小时以上,36%的孩子到2岁时就已经熟悉了电子设备的应用软件。

  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些软件并不单纯具有日常用途,这些手机或平板电脑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过去的摩托车、短夹克或者纹身标志着那一代人的选择和归属一样,如今一个人的社会重要性,则体现在他的“被关注”和“点赞”数量上,而这些恰恰来源于最直接的生活:照片、视频、博客,当然也包括评论、侮辱和自由言论。库内奥一所学校的教师发现了学生在罗马旅游期间,在宾馆的房间里被别人脱光衣服羞辱的视频,最终14个学生受到了处罚。这种行为的最可怕之处,是有可能造成永久的影响,因为只要有人把它保存在电脑上,它永远都有可能在未来被重新上传。

  “他们找到了我的女儿在Facebook上发布的照片,并对照片做了篡改。有的添上了脏话,有的用修图软件丑化她,”一位母亲这样告诉记者,“然后他们就在WhatsApp上疯狂转发。现在女儿非常绝望,她遭受了网络暴力,不仅在社交网络中被人嘲笑,同班同学也来取笑她。”韩国哲学家韩炳初这样解释道:这就是所谓的“蜂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是数字媒体,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造成不可控制的后果。如果科技真的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造成影响,这个问题就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

  数字新生代才是最脆弱的

  “帮助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稳定的公共生活环境,这应该是成年人最需要注意的一件事。”微软调查负责人和纽约大学媒体与传播学教授这样说。在他的论文中,“很复杂”是概括当前青少年网络社交生活最合适的一个词。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数字新生代”的标签,被人们误用为保护自己的武器。让人以为现在的孩子在科技中长大,他们应该生来就具备抵御科技的恶果的能力。但是恰恰相反,他们才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事实上,与其说他们是数字新生代,不如说他们是数字无知者,”社会学家艾慈特·哈尔吉塔这样警告,“未成年人知道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吸引人的注意力,增加自己的关注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天生就明白如何远离和规避科技带来的隐患。”

  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之间难以辨清的复杂关系成为首要难题。如果对于成年人来说,两者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不存在的。网络的先驱者们逃离现实生活,在社交网络和论坛中寻求虚拟生活;而未成年人直接在网络上继续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但是并没有人向他们解释两个世界的差别,包括爱情、友情、性和其他所有和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隔阂、流言、隐私毫无节制地在网络上传播,这些都可能被误解,或被无限夸大。没有人告诉他们,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是存在差别的。

  “所以说未成年人会在现实世界的公共环境下被侮辱,”琼·荣森这样写道,“网络凌辱足以毁掉现实生活。”在威尼托,警方查到Facebook上一个专门收集在窃听、偷拍未成年人后流传开来的影像资料的主页。然而,警方查封该账号之后不久,又有其他账号继续发布这类信息,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似乎成了不断扩大、难以扼制的黑洞。

  社交网络的回应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乔万尼·波奇亚·阿尔提爱丽是乌尔比诺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我们应该让未成年人更加了解技术,同时我们要记住,发生在网络世界里的事件比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后果更严重。如果我让一组对话发生在WhatsApp上,这些对话会比过去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带来更大的影响。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世界:突然间,两个人之间的所有对话都被推到了公众面前。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网络上,所有东西都被放大了。”

  在萨勒诺,一个女孩给男友发送了私密照片:这是一个未加思索的行为,她深信照片只会保留在男友那里。而他的男友,因为他这个年龄特有的不成熟和冒失,把这张照片分享给了朋友。这便造成了伤害:照片在整个学校流传开来。对于这个女孩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她再也不想去学校了,也拒绝进食,整日待在家中哭泣。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些基本的警觉就会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比如掌握一些隐私策略:专家建议要教会未成年人考虑有谁会登录社交网络,有谁可能看到他们发布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可能会被别人怎样解读。“我们习惯了将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区分开来。但是现在仿佛一切都变成了公共的,私人空间再也不存在了。”波奇亚·阿尔提爱丽继续说道,“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已经被重新定义了,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概念,不再拥有明确的界限。换句话说,根据我们赋予的权利,一样东西可以既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社交媒体保证了两者细微的差别,让私人的东西也可以存在于公共的开放平台中。比如说我发布了一个图像,但是不加评论,这样我就是把这个信息传递给能够懂的人,拒绝了其他人的参与。而这时如何控制别人看待这条信息就变得很重要了。”

  拥有真正的数字文化

  很多青少年对数字化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一方面他们自身很容易被伤害,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恶行是无罪的。这些孩子们冒着被勒索的风险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视频。“如果你不跟我回家,我就下载你在网上发布的照片”——一个男孩这样威胁他13岁的前女友。还有更加令人震惊的,警察在公园里发现了一伙十一二岁的女孩欺负一个女同学,并用手机拍下欺凌的全过程,警察没收了她们的手机后,她们不仅没有一点罪恶感,关心的却是“你们什么时候把手机还给我?”为首的女孩这样说:“我觉得自己很强大,我是组织的领导者。”

  无可辩驳的是:“网络文盲”层出不穷。根据一项调查:58%的青少年独自上网。1/3的孩子与网友见过面。事实上,有将近一半的网友本人与他们的网络形象截然不同。

  谁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家长还是宣称要完成校园科技改革却没有意识到科技带来了新问题的教育者?“这是所有成年人的共同责任。作为家长,每天不仅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了解他们在Facebook上过得怎么样,”波奇亚·阿尔提爱丽这样补充道,“教育工作者们也不要仅仅只是让学生们上课关掉手机,我们要和学生探讨科技带来的特殊后果。我知道进行网络文明教育是非常难的,但是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还是有很强的操作性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YouTube上呼吁青少年学会利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俘获。“代码”课被认为是反抗“科技专制”的最好途径:教学生掌握信息语言,揭下社交网络神秘的面纱。2011年,爱尔兰出现了一家网站CoderDojo网站,专门教成年人如何编程。“学会阅读和编写代码非常重要。”CoderDojo罗马俱乐部负责人这样说,“你不能仅仅做数字时代的消费者,借助于编程,你可以成为数字时代的创造者。”

  有一项关于年轻人对于欺凌者看法的调查,认为欺凌源于安全感缺失的占28.2%,认为源于暴力倾向的占25.9%,认为源于对现实不满的占22.1%。“很多时候,一些行为其实来源于幼稚。”作家玛利亚·皮亚·维拉蒂亚诺表示,“我觉得现在WhatsApp的使用太过缺乏约束,我们已经让家长介入来管束孩子,但是他们还不是最好的盟友,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就是科技的受害者。这里就有一个责任的缺失问题:成人世界对青少年的忽视。”然而学校准备好修补这一缺失了吗?“教师应该给学生特别的教育:一种有更广阔视野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社交网络的微妙之处。”

  “学生们应该知道网络世界就像是一条公路,要想上路必须拥有一张驾驶证。”贾尼尼部长如是说。控制网络恶果的工具是存在的,除了各地政府出台的抑制网络欺凌的政策以及各种举报热线,对相关行为的惩罚措施也已经出台:在卡斯特尔费达尔多,一个女孩已经因为传播同学的偷拍视频被勒令退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