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元:就等它来干掉错别字三部曲了

 真友书屋 2015-12-13


尽管被要求删减诸多镜头导致姗姗来迟,但《极速风流》也像是投给灾民的食物那样可贵。


1

晚了两年零三个月,“2013年度第二好电影”《极速风流》,终于驶入了中国的大小影院。算上此前的《国王的演讲》、《模仿游戏》,英国电影好像养成了迟到的习惯。

当然,这实在是出于无奈:因为不是好莱坞六大公司出品,所以拿不到“进口分账片”的资格,于是就没法保证同步上映。

本来《极速风流》不该耽误这么久,它的主演是以“雷神”成名的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我们记不住他的拗口本名,但是他的脸,以及“锤哥”这个中文外号,足够有辨识度了),主题又是热血励志的F1赛车,完全是一副好莱坞猛片的卖相,可以在“大片定档期,小片找空隙”的中国影市上,豪迈地加入第一档阵容。

然而不幸的是,据媒体披露,《极速》触了一个霉头:影片极力还原的1970年代的F1赛事场景里,万宝路之流的烟草广告实在太多太醒目,而我们的总局又颁布了空前严厉的禁烟条款。于是,跳票两年,片方忙着修改出一个“洁版”——不是我们一般认知的那样,剪掉“拳头和枕头”,而是一帧帧地把赛车、赛场上的香烟标识扫荡干净——这真是一个漫长、枯燥而又难以收获成就感的苦差事。

2

不过,这种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的事故,倒是暗暗印证了《极速》的一部分题旨。影片讲的是1970年代的一对传奇车手,英国人亨特和奥地利人劳达之间,你死我活又惺惺相惜的竞争往事

而命运的不可捉摸在于,严谨自律又是机械天才的劳达,是一个犹如瑞士钟表般的存在,他一向亲自率领机械师改进汽车性能,每次出赛,甚至清晨五点就去考察赛道,可恰恰就是这个人由于机械故障,在自己所保持的单圈纪录的赛道上,发生了致命事故,在800度的烈焰足足被烧了1分钟而险些丧命。但反过来,玩世不恭、把每天都当作人生最后一天过的花花公子亨特,进了赛道也喜欢玩命,可他虽然遇到过多次机械故障,却从来没有卷入过惨烈的车祸。所以,终归人算不如天算,世事难料。




劳达和亨特都确有其人,特别是三获F1世界冠军的劳达,至今仍是赛车界的神话英雄。他重度烧伤42天后就重返赛场的壮举(还拿到第四名),要不是真事,恐怕编剧连编都不敢这么编。影片聚焦的是他和亨特在1976赛季的史诗对决,而没有提到他在1977年就再夺总冠军,甚至退役几年后复出,还拿到了第三冠。至于亨特,其实只在1976年险险登顶,然后很快就急流勇退了,实则无论战绩表还是传奇性,都远逊于劳达。

可是作为电影,把劳达和亨特并列为不相伯仲的双雄,倒是非常有创见。《极速风流》的出色,不止是有惊心动魄的飞车场面,更在于它讲述了两个几乎是对立面的人生,都如此令人倾倒。就像片中劳达对亨特所说,你可能能赢一两场,但是五六场之后,总冠军肯定归我。

劳达的预言在电影和真实里都是精准的,要不是他发生车祸,亨特恐怕没法拿到1976年的桂冠。然而,这位把“性爱是冠军的早餐”当成人生信条、还特地印在衣服上的英国嬉皮,他的放浪形骸、百无禁忌、率性而为,代表了一种摇滚明星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酷”,正是大多数人想要而不可得的,于是特别迷人、令人神往。只截取了最戏剧化的这一年的故事,也就彻底提纯了劳达和亨特冰火两极的性格,证明天幕里同时有恒星和流星,才是最美的。

更微妙的是,劳达在烧伤后回到赛场,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拥戴,他这才享受到了亨特一直在体会的“每个人都喜欢你”的独特滋味,而亨特之所以能够最终夺冠,尤其是在最后的日本赛上逆转,相当程度上就是他实现了劳达所建议的自律自控、保持连贯性。所以,最终,影片点题的一句台词是,“不要把人生中的宿敌当成是诅咒,而是一份恩赐”。




3

流畅、丰富又扎实的《极速风流》再一次证明,传记片几乎是好莱坞(式)电影保持品质和智商最后的阵地了。锤哥当然会很享受他在一部部的漫画大片里出任雷神,得名又得利,可作为演员,他一定更钟爱这次出演英年早逝的F1车手的机会。不过,比起既能当教父(《教父》)、又能是古巴黑帮(《疤面煞星》)、还可以是同性恋抢匪(《热天午后》)、盲人老兵(《闻香识女人》)的阿尔·帕西诺这样的前辈,锤哥们的机会真是少了许多,就连被视为帕西诺接班人的小罗伯特·唐尼,这些年也只好一遍遍穿上钢铁战衣。

为了满足全球的青少年口味,为了建立一套涵盖电影、电视、漫画、动画、游戏、游乐场的全媒体产业链,为了把形象授权给从烤面包机到运动短裤的种种衍生品,如今的好莱坞主流电影,患上了对怪力乱神的重度依赖症。不过,不幸中的大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型电影,一直顽强地坚守住了一方天地,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美丽心灵》《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为奴十二年》等一批传记片,近乎垄断地统治了奥斯卡(及英国学院奖),其实揭示是英美电影工业正在把现实主义流剧情片精简整编成“历史/传记”类型,或者换言之,虚构题材的大门,只对超越现实的各种怪力乱神项目放行,而至于《罗马假日》《安妮·霍尔》这类不太强调现实质感的文艺剧情片,就转交给大制片厂之外的“独立电影”阵线去专营了。

“历史/传记”是英美电影的传统一支,既有持续的供给,也有稳定的市场——而这正是成为一门工业的必要条件。欧美有着发达繁荣的新闻业,各种篇幅、题材的非虚构报道,构成了出版的半壁江山,不仅为电影人提供了无数上佳的素材,还在于传承了一种可贵的道统(可惜的是,这几项条件,鄙国都不怎么具备,所以我们没有多少传记片拿得出手)。

大千世界里的鲜活生命,满溢着人性的种种高贵与种种卑劣,就像险峰幽谷交织、连绵不绝的山脉一样壮美。《极速风流》里赛车双雄,人生里的戏剧性,其实比影片所表现的还要浓郁(比如,影片中简单交待的亨特与名模妻子离婚一段,实情更为八卦:“奸夫”理查·伯顿付了100万英镑给亨特,“买了个老婆”)。不过,比起一两本回忆录或一两次赛车节目,能让四十年前的这场伟大决斗还被今人所知悉,还有什么比拍一部电影更合适的呢?

4

电影之所以特别动人,关键在于,这是一种必须通过大银幕、大音箱,让人们屏气凝神、抬头仰视的特殊造物,就如美国导演泰斗弗兰克·卡普拉所言,“从来没有哪个圣徒、教皇、将军、苏丹,有过电影导演这般的权力,能让千百万人在黑暗里听他说两个钟头的话”。所以,本质上,不管有多大的亲缘关系,电影和电视始终是两种系统,用电视机或电脑屏幕“看电影”,就像通过照片看画作一样,只是严重打了折扣的办法。正如两年前的“旧片”《极速风流》,盗版资源早已四处传播,但是影片中那些刺激的赛车场面和震耳的马达轰鸣,家用设备根本连十之一二都还原不了。

不过,长期在合法渠道(影院)里缺少供给,而非法领域(盗版)内则供给过剩的中国,却产生了一些颇被认同的误会,比如“文艺片适合在家里看”、“一个人看电影最舒心”,甚而近期还有互联网大佬放言“电影院就快消亡了”。

这些当然还是不够了解电影,特别是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大银幕乐趣的结果。中国虽然贵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可众所周知,我们能够在影院里看到的货品实在贫瘠,不要说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就是本民族的佳作,我们大多也没有领教过大银幕版本。须知,任何哪怕有基本底线的电影人、更不要说那些影坛大师,都是按照大银幕、多声道的标准,在制造视听的奇观。所以,“美国大片得去影院看”,似乎言之成理,不过实际上,那些一般被说成“闷死人不偿命”的艺术电影,才更需要影院级待遇,因为,只有投射到了大银幕,观者进入了黑暗,开始心无旁骛地凝视,才有机会真正领略到表象后面的丰富。

只不过,在这个报纸、杂志、书籍、唱片、电影、电视、游戏全都集中在了手机里的时代,“快”和“方便”,成了媒介最大的美德,相对应的是,我们对娱乐的要求、对故事的要求,也从《水浒传》《雾都孤儿》转成了《小时代》《暮光之城》,“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消失了”,只剩下轻和浮。

最近一周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极端地展示这种迹象:“错别字三部曲”(即《不可思异》《从天儿降》《怦然星动》)联袂上映,它们骇人听闻的低劣,狠狠地侮辱着“电影”二字。而尽管姗姗来迟了,但《极速风流》也像是投给灾民的食物那样可贵

当然,即便没有晚点的问题,即便是同一个人主演,《极速风流》也绝对没法像《雷神》那样受欢迎。稍可慰怀的是,雷神和他的复仇者联盟,毕竟没有完全统治全球的影院,“错别字三部曲”也不是中国电影的全部。不管在美国、英国,还是中国、泰国,始终还是有一些真正出色的电影在少量的产出,能不能卖座是一回事,但只要能够拍出来,就说明还没到绝望的时候。




作者:徐元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工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