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你根本不想一个人。

 tjb7890 2015-12-13

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不久之前,我们推送了一篇《你总会有一个人的时候》。

关于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我和Ninety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于是我们决定写一篇文章出来,让读者们更清楚地了解一些事情。

因此,就有了今晚的这篇。

来自丸尾

现在无论讲什么事情,大抵都要先说一句利益相关的话。这次要讲这个题目,那我自然就要先说说我自己是什么情况,免得我对“一个人其实也不好”这件事情大吹特吹之后,被别人发现我就是食堂门口传单上写的“Party King”,那就太尴尬了。

所以,我要先说,我是一个非常腼腆害羞、无趣甚至木纳的人。以这样一个注定不受欢迎的身份来讲这件事情,才显得我确实是心里这样认为,而不是借着机会自己鼓吹自己的价值观。就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无产者,所以他们为无产者说话才能让人信服一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好像成为了一个符号或生活方式。不管是真孤独还是假孤独,反正就先说是孤独好了。

我记得广州有一家以“孤独”为主题的小饭店,店里本来就没有单人座位,去的人也往往不是单人,却非要用孤独来做个噱头。

要说为什么这样,大概就是因为“一个人”成了一个时髦的东西。

孔丘说,君子不比,意为君子不拉帮结派。而今天有“潮人不比”,拉帮结派的大概都是些落后于时代的人。

之前有个词叫“女汉子”,非常流行,但是后来也臭了。大抵就是因为太多人拿它来说事,非要生拉硬扯,证明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现在流行说“一个人”,翻来覆去无非就是虽然我没有朋友、和别人合不来,但我一个人也非常好。

2012年,我从祖国的西北来到广东求学,习惯了这里的天气、习惯了这里的饭菜、习惯这里的茶位费,但还是没有习惯看电影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确实,在生活里也是很难找到一个,既像我这样爱看电影,又像我一样说走就走的人。

所以到现在,我大概一个人看了三年多的电影。

在珠海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公交,下车之后去麦当劳买一杯可乐,然后走进电影院买票,坐到位置上。来到广州后,我就走到学校对面的商城去,然后自己去到八楼取票,坐到位置上。

听起来这是一件挺酷的事情,自己想看就走,看完就回。可是实际上,在我这样的潇洒态度背后,也是有着满腹的愁闷的。

看《钢铁侠3》时,炸了十几个钢铁战衣的画面让人热血澎湃,可是我是一个人去的,所以激动只能憋在心里。看《不二神探》时,毫无节操的制作团队让我差点中途离场,可是我是一个人去的,所以一肚子不满也只能憋在心里。

一个人去吃外婆家,只是去倒一杯茶喝,结果回来之后桌子上就空空如也。一个人去图书馆学习,看着满眼的天书,最后也只能打起了退堂鼓来。最关键的是,和别人三五成朋的走在一起来比较,就会觉得非常尴尬。

一次我一个人去食堂,旁边走着几个人欢声笑语。对比下来,好像冬天在人家那里都不冷了,我只能尴尬地缩了缩头,然后快步走开。

所以最后我也学乖了,去看《私人定制》的时候叫了人一起陪我去,回学校的路上总算有人和我一起吐槽越来越不要脸的冯小刚了。考研的时候有了研友,也可以比着早起,一起坚持着学习了。

我虽然不爱聊天,但是有人坐在身旁,似乎连吃饭都香了一些。总之,除了干些不足为外人道之的事外,我真的没想到什么事情是只能一个人去干的。

就算身边没有什么志同道合的伙伴,但是在像豆瓣这样的网站上,不也能找到很多在某个爱好上合得来的同城好友吗。

之前我们发过的那一篇稿,大抵是讲一个人有多好。但是细读下来,所谓一个人的好处,不过是没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又懒于去找罢了。

谢尔顿已经十足怪咖,当莱纳德想要离开他时,他也会说你可是我最好的朋友,怎么能够离开我。火锅要大家去吃,蟹粥也要一群人去吃,至于一个人的生活,也还是不要太多了吧。

来自Ninety

我有一个怪癖,一个人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我是说,装作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在对话那样。不过那是在小时候,长大后只有偶尔才会这么做。

有一次在机场大巴上,听到邻座的男生发出的断断续续的、十分忍耐的笑声,于是我转过头看他,他看了我一眼,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我很疑惑,问他怎么了。他笑得脸通红:“你怎么一直自己在跟自己说话,表情还很丰富。”

我才意识到,那次旅途中我太长时间一个人了,又有很多话想说,于是又不自觉地开始了自言自语。我有点尴尬,顿了顿,一本正经地告诉他:“我在练习英语口语。”然后在他钦佩的目光中转头望向窗外。

那时候我还认为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自言自语多少有点病态,不想被别人发现我有这样的怪癖。后来,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个数据,超过一半的独生子女小时候都有这样自言自语的习惯,因为他们常常一个人被关在家里,想要分享时身边却没有伙伴,于是自己和另一个自己交朋友。等到长大后,朋友慢慢变多,独处的时间少了,自言自语的情况也就渐渐少了。

所以,在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需要朋友的陪伴了。

没有人能够一直陪你。这句话很正确,但是让我生气的是,很多文章竟然通过这句话延伸出“还是一个人比较好”这样的观点。

大多数时候,我们一个人不是因为我们享受孤独,而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合适的人陪甚至,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去寻找那个(群)合适的人。独来独往和特立独行之间根本没有等号。一个人看电影、一个吃饭、一个人逛街算什么特立独行?不过是我们放弃寻找伴侣的信号罢了。

放弃寻找那群聊得来、玩得欢的朋友的原因有很多,但多数是因为勇气。害怕向别人发出的邀请被拒绝,害怕对他人的付出得不到对等的回报,害怕别人对自己生活的介入导致的改变又或者害怕分开的痛苦而不愿投入等等。

一个人的独处是最低成本的相处,一旦开始和别人相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多一些,在精力和情感上也有更大的损耗。

可是人生的乐趣不就在于和不同的人碰撞、擦出火花或者擦枪走火吗?和喜欢的朋友们一起喝酒吃肉,说黄色笑话,聊宇宙星辰,遇见不喜欢的人,冷眼相对也好,啐一口打一架也罢,最后摆摆手,反正不是一路人。

如果始终一个人走,这一路好风景要和谁分享?遇到一潭碧池水,要怎么跨过?

的确,和朋友在一起也许远没有电影里描写的友谊那样热血,更多的时候涉及到了生活的琐碎。我想吃粤菜,而他想吃川菜,于是我做出了让步,今天一起去吃川菜。

但和朋友间的相处免不了这样的让步与妥协,这些生活性的妥协对自己的独立人格并没有任何破坏,并不是独来独往的人就拥有了更完整的人格。相反,他们多少不懂得让步,反而更难相处些。

总之,和朋友的相处免不了日常性的损耗和包容退让,但这些小小的损耗换来的是发现自己与人产生共鸣时所带来的巨大的愉悦感和安全感。

世界太大了,我们或多或少需要借助这些我们喜欢的人来感知这个世界。如果仅仅靠自我这个封闭的系统,我们迟早会精疲力竭,就像当初相信永动机的人们那样天真。没有人可以成为永动机,我们都需要愉悦感和安全感来为自己充电,而这些感觉只有靠别人的陪伴才能带给我们。

一个人不好吗?

在已经长时间和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情况下,选择适度地抽离,一个人去完成一件,对深度思考和感知都有好处,但是如果每一个日常活动都一个人做,那么感受到的就只是在孤独中苦苦挣扎而不是独处的愉悦。独处时的不拖泥带水、不用考虑他人的干脆利落是建立在长时间和朋友甜腻的相处之上的,否则,那种清爽感就无从谈起。

我喜欢《like Sunday,like rain》里Reggie日复一日地在古堡一样的大房子里拉着大提琴的情节,哀伤又孤独的曲调一点点充满房子的每一个角落,当观众也快要被这种单调忧郁的独处淹没的时候,同样孤独的Eleanor出现,听懂了Reggie的曲子,像茫茫大海上,两艘迷路很久的小船终于找到了频率一致的彼此,之后的故事都变得明快起来。

我们终会找到频率一致的那些小船,前提是,我们始终诚实地向世界发出信号:我不是喜欢独来独往,我只是还在寻找。

人生要么是一个人,要么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但究竟是哪一种更好呢,恐怕永远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我和 Ninety 写这样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批驳什么,而是觉得不要把“一个人”这件事情拔得太高。

一个人不是不好,但一个人也就只是一个人而已。既不伟大,也不光荣。

配图 | Simpsons -《你今天真好看》

文字 | 丸尾同学 Ninet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