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林森浩遗言里能看到什么

 祝冀馆藏 2015-12-13

          林森浩昨日被执行了死刑。这个结果,对其家人是痛,对被害人而言,则彰显公正。从他留下的遗言看,没有太多悔恨,只希望家里的弟妹能“多读书”,他在遗书中写道:“请将我写予你们的书信给我的兄弟姐妹们看看,告诫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请将我银行卡中剩余的钱用于购买一些书籍,置于家中,供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后代阅读。从小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并终身坚持,不会差的。”文中的两个“请将我”,把一个死刑犯的最后告白,指向了读书;而这,居然是他最重的交代。

        为什么林森浩会有这样的遗言?据说,在看守所里,他看了不少文学类的书,目的是想通过阅读“让灵魂找到比短暂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来寄托”。他读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并在给其父的信中,推荐家人看《心理控制术》——这种在特殊时刻对于读书的看重,显然不仅说明他真的想从阅读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还反映出他急于通过阅读来弥补某方面存在的“欠缺”。可他缺的是什么呢?是对生命意义认知的不够?还是对友谊理解不深?抑或对社会的看法太过狭隘?等等这些,或许,还有对自身的种种反省和审视?

        看看林森浩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他不仅考入了复旦这样的知名学府,还在2010年因成绩优异,免试上了研究生,可以想见,如不是出了“下毒”这件事,估计他的人生会无比光明,他会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通过钻研和努力,成为教授、博导;或者进入大医院,经过几年磨练,做一名名医生,在某个学科领域独当一面。然而,他最终从前途光明的研究生陡然坠落为死刑犯,这恐怕是他没有料到、也是他周围亲人老师和同学所无法预料的结果。而谁也无法想到,造成这一结局的,竟只是区区“日常琐事”。

        因琐事对被害人不满并下毒手,是媒体对于林森浩作案动机的描述。至于是什么样的日常琐事,却没有说明。按理,同舍相住,没有磕磕绊绊是不可能的,偶尔看不顺眼,或者相互厌恶,打一架什么的,也很正常,但要置人于死地,想来搁谁都很难理解,毕竟,再怎么样都是同窗,抬头不见,低头也会见,何必要这么狠?由此来看,能把日常琐事引发的不满发展到“除之而后快”,说明林森浩在没有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的情况下,也没能处理好内心的冲突,小摩擦积累到一定程度,极端的冲突便难以避免。

        当然,在校时没能找到的自我心理调节的钥匙,林森浩在看守所里却找到了。这就是读书。也许有人要说,上了那么久的学,看书都不会少,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读书?对这一点,林森浩已无机会解释。仅就现状看,目前的学生读书均以课本教材为主,即便阅读,也是以考试为目标,即考什么读什么,真正自由的阅读不多;而理科生呢,总是以做题为主,人文社科类的书很少涉猎。然而,正是人文类书看的少,自由的阅读太过欠缺,从而令一些年轻人在人格塑造与心理调节方面,存在缺憾。因为人文类书籍的阅读,不仅对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对性格品质,也具有非常影响;尤其是经典的文学名著,更易于让阅读者倾听人性深处的回声,了解人生、认识命运,从而找到内心平衡的支点。这些,或许林森浩在羁押期间已经很清楚了吧。

作者:媒体人潘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