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电容器有什么特点?(导电五)

 太平洋迦楼罗 2015-12-13

            电容器是怎样通交流、阻直流电?

    以上文章谈到:流传百年的“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理论不符合自然真实。文章用变压器实例说明金属能导电,首先是能够通畅地导通电压(电磁)波。除了变压器,电容器、电感器也是基础的电工器件,在电力、电子工程中普遍运用。电容器、电感器的原理也是自由电子理论不敢涉足的伤心地。

 

    电容器特点是通交流电,阻直流电;电感器特点是通直流电,阻交流电。

    物理学只介绍了上述现象,教科书从来不讲授这些特性产生的内在原因。这种别有用心的回避,隐含着心虚、猥琐。

 

    电容器   电容器的结构很简单,把两个平行的金属板相互接近,就组成了最基本的电容器。(图1)A、B各是绝缘后金属板的侧向视图。电容器有什么特点?(导电五)

   

 

                  图1    电容实验

 

    实验事实:把A板携带电荷,A板内就产生了静电电压。把A移向原来不带电的B板,A板的电压会立即下降,电容量增大,又可以容纳更多的电荷。

 

    上述实验中,A的电荷并没有减少,电压为什么会降低?现行的教材说是因为有异号电荷的接近。异号电荷的接近电压降低是现象,内在的机理是什么?当今物理信奉自由电子理论、连电压的形成都用心回避,当然不可能来解读这电压的降低,更不可能从内在机理,从物质结构来剖析电容器特性的形成。

 

    我在《电压是怎么形成的?》中说到:金属导体容纳了外来电荷,多出电子的挤占、缺少电子的就挪用,造成金属体内电子运动的混乱,非常规运动的电子伴生着的非常规的电磁波,这样的波在金属体内传导就形成了金属导体的静电电压。故而电容与电压相依相存、直接相关,回避物质内电压的形成,电容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电压波能够穿透金属,在金属体外表现为电场。

 

    继续实验:  把导电体A移向原不带电的导体B,此时A的电压会降低、电容器的电容量会继续增大,而且电容量会增大许多倍。

 

    这是因为:把导电体A移向接近原不带电的导体B,A的外电场进入到B,静电感应(另专题讨论)使A、B的接近处聚积着异号电荷。此时,A原来所携带的大部分非常规电荷都转移到A、B的接近处,并与对面B处的异号电荷面对面稳定地相互吸引着,这样导体A内的其他地方非常规的电子减少,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就较少,导致了金属板A的电压降低。原来导体A所携带的大部分电荷都转移到A、B的接近处,一是电压降低,二是腾出的空间又可以接纳更多的外来电荷,所以电容量也成倍增加。电容器有什么特点?(导电五)

 

     

    实用的电容器是在两金属箔片之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电介质),如陶瓷、云母、塑料等。这些绝缘薄膜是由数百个原子有机结合而成的大分子聚合物,电介质表面容易积聚电荷(容易产生、聚集静电)。电介质薄膜置于金属箔片之间,能够使金属片距离更近,能更多的吸引并聚集两边金属的电荷,非常规运动的电荷在此有了安身之地,于是电容器电压进一步降低,可以容纳更多的电荷——电容量增大。

 

    再回到本文的开头,为什么电容器能够通交流电,阻直流电?

    电容器的A、B间有间隙,之间电介质是绝缘的,所以直流电压波不能通过、电子不能通过;直流电所伴生的电磁波的集合是稳定磁场,稳定磁场不能推动电子的非常规运动。在电容器面前电子过不去;稳定磁场又不能形成电压波,所以直流电被完全阻断。

 

    而交流电是电子在交流电压波的作用下作出振荡,不是电子在全程流动,交流电伴生的是电压波(变化磁通),电压波会超出金属体之外、穿越电介膜,进入到很近的另一极金属箔,推动另一极金属箔内电子的运动。在电压波的作用下,电容器另一极金属的电子都随之运动,如同导通一样,所以电容器没有阻断交流电。

 

    在自由电子理论中电子是导电的主体,自由电子如何通过绝缘的电介质、电流如何在电容器另一极产生?自由电子导电与电容器导通交流电的事实格格不入、全然无法解释交流电在绝缘的电介质之间通行自如事实——只有回避。

                                          2013-11-6整理

相关问题请参阅我的博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