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州窑艺术馆:瓷枕收藏赏析

 江东雪庐 2015-12-13

  小丑戏鸟图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珍藏有一方金代白地黑花“小丑戏鸟”如意头形瓷枕,枕面画有一幅古代百戏之一的滑稽表演——小丑戏鸟图。小丑身着短衣肥裤,露着肚脐,双手分举,手心朝天,五指分开,双眉低垂,眼含笑意,嘴角似涂。他头顶落着一只小鸟,正在展翅轻啼。画中小丑双手伸展与小鸟双翅伸展动作协调有趣,令人捧腹。他像是很满意自己的逗鸟表演,神情得意洋洋,双手张开还似向观众要掌声呢。这方戏鸟图瓷画面构图极其简洁,除小丑与其头顶的小鸟之外,其余大片留白,似是表明小丑的表演场地是在勾栏瓦舍之间。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在已知的中国古代百戏中,笔者尚未见到关于戏鸟一类的滑稽表演,因此磁州窑艺术馆珍藏的这方小丑戏鸟图枕为研究我国古代百戏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极高的文化史料价值。


  童子捶丸图瓷枕

  捶丸,顾名思议,即是用手杖击球,中国古代球戏之一。宋时称为击角球,大名鼎鼎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外甥膝甫幼时“爱击角球”,常常受到范仲淹的责备,留下了“每戒之不听”的趣话。元代有介绍捶丸运动的专著《丸经》问世,其中关于捶丸的场地、器具、游戏规则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被称为古代的高尔夫。宋辽金元以至明代此项运动蓬勃发展,千百年来深受宫廷和民间喜爱。如果从唐代算起,捶丸比诞生于十五世纪苏格兰的现代高尔夫早了800年。磁州窑艺术馆珍藏着一方金代白地黑花童子捶丸图豆形瓷枕,边框饰以云纹,开光内,一童子眉清目秀,高额厚耳,气质俊朗,头顶以金簪束起“鹁角”发型,身着华丽,上衣右衽,身体略微前倾,此时正在玩捶丸的游戏。只见他右手持握一支小球杆,左手微弯下垂,一只白色小球被他的杖杆击出后,正在前方滚动,童子神情专注地盯着飞出的小球。整幅画面构图简洁明快,大片留白,显示游戏场地的空阔。衣纹服饰线条生动,人物形神兼备,从这位童子的服饰和相貌分析,应是一位金代的贵族或官宦或富贾子弟。这方瓷枕不同于其它根据戏剧和诗词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而是真实反映金代实际生活的一方写生艺术瓷枕。这也从一侧面说明磁州窑历来具有官民通用,雅俗共赏的显著特点。“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这首古代的小儿捶丸诗与这方“童子捶丸图”瓷枕相互印证,相得益彰,成为记录和研究中国古代高尔夫文化的珍贵史料。捶丸的小球在古代或为木制,或为陶制,磁州窑艺术馆同时珍藏着几枚古代的陶瓷球,正是捶丸时所用之球。睹物思古,几份感慨油然而生。


  孔子乘桴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珍藏的元代白地黑花“孔子乘桴”图枕,取自《论语·公冶长》第七: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之意创作而成。这方“孔子乘桴”图枕为长方形,边框绘以直线,中间饰蝌蚪纹。边框与开光间绘有四朵丰硕菊花。开光内孔子高额厚耳,身材魁梧,穿着宽袖束带长袍,站在木筏(竹筏)之上,水波轻涌,欲顺流浮行之时,又侧身回首与岸上子路相语。岸边一角,江草轻披,子路正在朝着江中孔子躬身施礼,似在央求孔子带上他一同泛游海上。尽管子路作屈身弯腰状,但仍能看出他身材同样是魁梧之极,威武雄壮不逊于孔子。画中江面大片留白,静谧空旷,远处天空云朵凝聚,略带惆怅之意。江之对岸一角浅露,岸边柳树垂荫中夹杂着一段枯枝,寓意深刻。子路与孔子既是兄弟,又是朋友,还是师徒,关系不同寻常。孔子于五十四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年的只有子路。春秋末期各国图谋争霸,而孔子推行的仁政思想与王霸之道不合,孔子偶有退隐之心是自然的。他说:“如果我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一定是仲由了!” 画面构图采用了磁州窑系独特的对角构图法,画中人物神情寂然,意态生动,笔法凝重坚实,流畅劲健。无论是岸草江柳,云朵人物,都是笔笔见意,高妙之极。


  昭君出塞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珍藏有一方元代白地黑花“昭君出塞”图枕,此枕应是根据历代吟咏王昭君的诗歌,以及金代女画家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和元代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等元杂剧等题材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该瓷枕为长方形,以五条直线间杂绳纹绘饰边框,画中六人或骑马或骑着骆驼列队迎风前行,愁云惨淡,气氛萧杀,但见匈奴迎亲队伍中最前面一人腰挎弯弓,肩扛长旗,风吹旗动,飒飒作响。紧随其后的胡人壮如虎姿,右手擎举一只飞禽,大有鹰扬虎视之威。如果将这只飞禽看作是一只大雁,正落在胡人手上倾听身后的琵琶曲,倒真暗合了王昭君“落雁”的美誉了。传说昭君出塞时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第三名胡人乘马侧身而行,只见他一边手弹琵琶,一边看着后面骑着黑马的王昭君,本欲让她高兴起来的,但昭君心中正在怀想元帝,身后家国眼前沙,从此别亲赴天涯,听得曲中胡音,愈加思念故国。王昭君禁不住悲从中来,掩面而泣,泪湿裘袍,她头上戴着的风雪帽簌簌而动。身后的侍女此时怀抱着昭君时常在汉宫弹奏的琵琶,来时知道塞外风沙大,还特意将琵琶包裹了起来。眼看着主人哭泣不已,她心中亦不免暗自悲伤。最后一名胡人骑着驼马,手持胡旌,自顾前行,他不并理解这个日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的女人,马上就要成为本族的阏氏(王妻)为何还要垂泪伤心?画面中三只猎犬前呼后应,为徐缓前行的队伍增加了一线动感。天空行云,地上奔犬,中有骑人,画面构图得法,情景交融,场面宏大。大英博物馆也藏有一方元代白地黑花“昭君出塞图”瓷枕,该瓷枕是五人图,前行第二人手上没有飞禽,队伍中最后一人没有手持胡旌,而且图中只有两只猎犬。相比之下,磁州窑艺术馆珍藏的这方“昭君出塞图”瓷枕尤显珍贵。昭君出塞和亲,使匈奴同汉朝和睦友好达半个世纪。磁州窑艺术家创作“昭君出塞图”瓷枕,借古托今,表达了对元代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殷切希冀,也寄托了对汉族中兴的深切期盼,立意高远,真可谓是千古一枕。


  相如题柱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珍藏的元代白地黑花“相如题柱”图枕,长方形,以直线配饰蝌蚪纹作边框,边框与开光间四朵莲花竞相开放,开光内绘有相如题柱的故事。画面中司马相如站在升仙桥的桥柱前,头戴顺风幞头,身着宽袖长袍,右手挽袖,笔走龙蛇般在桥柱上题下“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的千古佳句。想着先前不受景帝赏识,只身回到家乡临邛,幸与当地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识,以一曲《凤求凰》,博得佳人爱慕。两人虽然在蜀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英雄总须有用武之地,汉武帝一旨诏书,宣他进京,从此就是蛟龙入海,鸟跃苍穹了。此时只见他昂首挺胸,愉快舒畅之情溢于言表。旁边站着其夫人卓文君,她头束结椎式发髻,长裙尾地,双手捧持墨砚,眼睛专注于丈夫在桥柱上的题句。她此时也是感慨良多,想当初与司马相如私奔,当垆卖酒,生活固然清贫,但夫妻感情融洽,自是其乐融融。从今后,丈夫将飞黄腾达,但愿彼此间还会象以前那样琴瑟相和吧。桥柱左侧连着略带拱型的小桥,桥下水波无痕,水边小草点点,两人身后不远处,树枝纷披,一辆行车掩映其中。精巧的车棚不但带有既能遮阳又能避雨的穹顶,而且车窗似以帷幔装饰,是典型的元代马驾车的形制。远处细笔勾勒出半天白云。整个画面兼工带写,人物与建筑、车辆等高低宽窄比例协调,笔法娴熟,人物生动,神形兼备。


  南中咏雁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收藏一件绘有唐代诗人韦承庆贬往岭南途中的故事瓷枕,该枕为长形枕,五条直线描绘边框,边框与开光之间,大小花瓣簇成朵朵香菊。开光内韦承庆一手持行仗,且闲意地将行仗搭在右肩上,左手持一小扇,简衣无裹,一个人孤独地行于山间小路上。回首北望,见一神龙在天,北飞而去。路花野树,山石杂草,远峰寥落,一派惆怅氛围。画家以情入笔,构思奇特。但见勾勒远峰落笔羸弱,点苔峰青若愁容细语,山石哑然,道树倾斜,似要安慰孤独之人。画家落笔如神,物状其心,寓情于峰石草树之中,创造性地将景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物的情态,整个画面情景交融,物我同状,可见画家匠心独运之功力。最为奇妙的是画面上这只北飞之神龙,实为神来之笔。初观此枕,以为是一幅望龙图,但整图气氛萧杀,又让人不明所以。只单看此画,定然不知是韦承庆其人。在看过此枕前立面四句诗后,不仅会让观者大赞其妙。诗云: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汝与同归。此诗正是韦承庆被贬途中所作,诗题为《南中咏雁》》。与原诗“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对照之下,画枕中诗句仅改动两字,移一处词序。此处看似略改,不仅合律,较原诗更增愁绪,意味极显深长。尤其是将“得与尔同归”,改作“得汝与同归”,突出归雁(神龙代指),更切诗题,将诗人意愿化作一只北归之雁(龙)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足见磁州窑艺术家的文学修养之深。更为奇妙的是,磁州窑艺术家在对这一题材进行艺术再创作时,将画面中北归群雁改为神龙形象,暗示了韦承庆贬谪岭南的时间。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韦承庆原来是在神龙初年(705年)被贬,神龙竟然是一物双关,在画中代表了神龙年号。而北雁被神龙形象代替,直接点明了诗人此时虽遭贬放,仍渴望被新皇帝召回王都,继续忠君报国之志,无奈渐行渐远,孑然南下,神龙北去,心中政治理想何时能实现呢?到此观者则会恍然大悟,拍案称奇了。


  锦云堂巧施连环计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珍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吕布怒闯董府”长方型枕,该枕是根据元杂剧《锦云堂暗施连环计》故事创作而成。《锦云堂巧施连环计》中,司徒王允巧妙利用养女貂婵的绝世容姿,分别许诺嫁给吕布、董卓,导致董吕两人生隙,成功应用离间计,分离董吕,并联合吕布计杀董卓,为大汉王朝除去一害。瓷枕以直线间饰云纹作边框,边框与开光间绘有宝相花纹,在小的花纹开光内,落款有漳滨逸人制。开光内一座之字形院落,清雅别致,云掩青松,绿柳拂风,太湖石和芭蕉树砌成的花坛,将庭院分隔成前后院落。花坛左侧只见吕布头戴束发紫金冠,身着绛袍恰似烈焰,右手持剑,左手前指,驰步飞奔,杀气腾腾。花坛右侧董卓与貂蝉正在吃茶饮酒,谈笑正欢。桌上放有水果和一玉壶春酒。貂蝉双手托盘,敬请董卓吃茶。董卓右手轻抬,作接茶状。整幅画面中,人物脸庞细笔勾勒,极其流利细腻,形象生动逼真。画家以两条粗线勾勒吕布飞袖,彰显他怒气冲天之势,颇具有吴带当风之神韵。作者人物线条流畅合度,点线之间,神情尽现。花坛栅栏浅围,以点苔笔法轻轻点出栏间花卉。数笔浓墨勾连太湖石,淡墨轻染石质,太湖石形象似调皮的顽童,将整幅画面的氛围烘托得颇具滑稽幽默,充分体现了磁州窑艺术家“物我同状”的高超画技和创作风格。人物情态一动一静,一怒一喜,艺术效果对比强烈。面对长篇戏剧,如何取舍和选材,并在方寸之间准确表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磁州窑艺术家显然具备全面的艺术素养,精通戏剧,熟悉历史,文学深厚,画艺超绝,这在古今中外陶瓷绘画史上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庄子论名瓷枕

  磁州窑艺术馆珍藏着一方宋代白地黑花“庄子论名”瓷枕,该瓷枕为长方形,边框按照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简练明快地画出三条直线。边框内一位高士,宽额阔面,眉清目秀,神情俊朗,头戴逍遥巾,背后襟带轻飘,身着大袍,两袖宽博,下长过膝,衣缘四周镶有黑边,一缕胡须垂于胸前,一派仙风道骨之姿。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庄子。只见他右手前指着一只凌空飞翔的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此鹓雏尾羽曳空,一边展翅高飞,一边回首与庄子相望,鹓雏下方是几丛荆棘纷披生长,此荆棘皆为短笔露锋,笔笔随意且又笔笔见意,荆棘之下有火在燃烧,火与土壤相接处还隐隐藏有文字,寓意之深,叹为观止。此画面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篇:庄子去拜见在梁国当宰相的好友惠子,有人在惠子面前说庄子到梁国来是要取代他做宰相,惠子非常恐慌。庄子见到惠子时,告诉他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雏(类似凤凰),它从南海起飞,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竹果不食,非甘泉不饮。一只鸱(猫头鹰)拾到一只腐鼠(象征名利),鹓雏从它头顶飞过时,猫头鹰以为鹓雏要来抢夺他的鼠食,于是仰头发出怒斥声。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磁州窑艺术家以荆棘反衬“非梧桐不栖”之意,又以火燃荆棘喻示一切功名利禄都将化于灰烬,构思精妙,立意高远。枕中人物、动物、植物构图得法,笔墨精湛,突显了磁州窑大师们的崇高修养和品位。画为心声,画品如人品,这也正是磁州窑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