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管理+高效课堂”:陕西宜川中学脱颖而出!

 快家教 2015-12-13


     中国教师报  李炳亭褚清源宋永成  
   陕北有座仅有12万人口的小县城,叫宜川。  这里有壶口瀑布,有黄土文明,当然还有令当地人倍感骄傲的宜川中学。  这所学校不搞“应试”,却在高考上创造了许多“应试名校”也未能企及的升学神话:2015年宜川中学一本上线638人,上线率28.5%;二本上线1306人,上线率58.4%;三本上线2226人,上线率99.6%。  宜川中学被简称为“宜中”,“宜”者“适宜”也,有人这样解释“宜中”,说是一所适宜学生学习、成长的不一样的中学。那么,宜中是如何实现这样的升学神话的?个中秘密是因为他们善抓高考,或者考什么教什么吗?  校长孙明贤回应说,那是因为“宜中”坚决抵制原始、低级、功利、目中无“人”的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先进、高级、能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呢?  宜中除了升学,还带给了学生什么样的发展?  宜中的不一样在哪里?  敬请观看视频——《聚焦陕西宜川中学课改》,

  一、宜中的秘诀在“改”    在陕西,宜中是因为课改而出名的。  宜中改什么?  孙明贤说,首先是改课堂,然后是改思想、改文化。  宜中为什么要改课堂?考什么教什么岂不是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孙明贤回答说,那样的升学率不干净,我们不要。  他说,宜中就是要成为“适宜”学生的学校。



    改课!  可对于像他们这样承担着繁重升学任务的“重点”中学,如果不下定决心,想改真的很难。这不仅是在挑战传统教育势力,挑战社会庸俗的价值观,也是在挑战自己的胆识和气魄。  一声令下就真的改了。可慢慢地,他发现遇到了难题,比如学生不会学,比如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比如教师改得不坚决。这是怎么一回事?  孙明贤开始认识到,课改不仅是“改课”,还要触及到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个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二、宜中的“明校”选择
  如今,宜中已经成为被擦亮的一张教育名片。宜川这座小城常常因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取经者”而被打破往日的宁静。在慕名学习者眼中,宜中是所名副其实的“名校”了。  但在孙明贤看来,这样的“名校”效应并非是他所追求的。在他的教育世界里,对“名校”有着全新的解读。孙明贤把办学的追求定位于“明校”而非“名校”。“名校”是一时的,而“明校”则是恒久的,是教育人永恒的追求。  所谓“明校”,孙明贤解释说,“一所学校首先要明白要做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思考是对学生的一时负责,还是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幸福的能力和美好的记忆”。  “明校”,不只为学生的当下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做面向明天的教育。“明校”,需要的不是名师,首先是“明师”,做明白的教育,上明白的课。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打造自主明校,引领教育方向”这一追求被置于学校教学楼最醒目的位置。孙明贤希望每一位关注宜川中学的人都能真正读懂,“名校”首先应该是“明校”。  孙明贤自称是学校学历最低、最没文化的人。但是这位从乡镇初中走上县中领导岗位的校长却有着丰富的实践智慧。  6年前,当市属高中、周边经济强县的高中以及一些民办高中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明显优于宜川中学的时候,一部分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纷纷外流,宜川中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在办学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学校摆脱困境,寻求突破?”孙明贤的变革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选择的切入点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重塑。  4年前,当管理改革使学校教学质量实现大幅提升的时候,孙明贤又产生了一连串新的思考:有没有比现有方式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式来赢得教学质量?有没有让学生学得不再那么辛苦,让学生走得更远的学习通道?宜中人开始对备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发起挑战。  “宜学的学校”是宜中人确立的新的办学理念。宜中人把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基于这一理念而展开,便显得弥足珍贵。孙明贤说,“宜学”的核心是“人”。离开了对“人”的研究、尊重、接纳,哪里会有学?学校坚决不可以“专门与学生作对”!  宜中围绕着“人学”来构建与众不同的“宜中文化”,围绕“人学”来研究教育的对象。  孙明贤说:“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到底是谁?是书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是人。所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毫无意义。学校的一切工作就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走在宜川中学的校园里,你会随处见到彰显他们办学精神的教育语录:“发展不是状况,而是状态;教育不是管制,而是解放;教师不是蜡烛,而是火把;教学不是复制,而是刷新;学校不是教堂,而是池塘;学生不是容器,而是生命;学习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学案不是教案,而是航线”、“学习不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  这是让很多外来学习者常常驻足摘抄、引发思考的教育信条。
三、宜中的“教育学”
  正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宜中人完成了一系列教育概念的再认识和系统重建,包括学校的重建,教师角色的重建,同学概念的重建等。  宜中有了自己的“教育学”。  让我们一同分享被宜中人重新解读的那些司空见惯的教育概念:  学校是为学生的生长与发展而存在的,是为学生自然生长而营造的一种教育生态环境。孙明贤借用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的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教育就是挖好一方池塘,等待生物的自然生长。好学校就是能让学生自由生长、快乐发展的地方,学校应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学校究竟为谁而办,为谁而存在”、“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在孙明贤看来,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因而学校的一切都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色彩、声音、形象和存在;凡是学生有兴趣的地方,就会有学习发生。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那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首先应该是点燃、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不再是那个“上好课”的人,而是能够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人。教师不再是研究教材的人,首先应该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摆渡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思考,自己是载着知识走向了彼岸,还是载着学生走向了知识的彼岸。当我们载错了对象,就是教学方向的重大错误。”孙明贤说。  同学之间不是赤裸裸的竞争关系,而是一起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人。  这些基本概念的厘定,从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定位,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采访座谈中,记者明显感觉到,这里的老师都能够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教学,思考教育。  “我们的思想被现有的教育体制禁锢得太久了,以致于忘记了出发的起点,我们要告别教育的‘血拼’时代,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到教学的逻辑起点,这个原点就是学生,起点就是学生的学。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意义。”初中部主任宁东红说,“课改过程中,学校需要回答的不是方法与路径的问题,而是如何关注教育教学对象的问题。以前我们过于关注教材本身,把教材当作了重要对象来研究,是为教而教;现在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要研究学生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  负责初中部德育工作的高红军老师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差学生大多不是天生就差,而是在老师的不断打击中产生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能力,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当我们的学生在学生时代体验不到幸福,体验不到快乐,何谈未来的幸福和快乐。”他认为,应该把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这个词调整一下,改为“育人教书”。今天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不能只研究教材,让教材禁锢了学生,而应该转向研究学生。  “如果学生已经学会了,教师还在讲,就是侮辱学生的智商。教师的一味强调教授实际上是在‘强奸’学生的意愿。”高三语文教师强新霞说。高二生物教师李永华在课改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了新课堂的魅力。



他认为,老师首先要弄清楚课改到底是为谁而改,课改到底是解放师生,还是加重负担,是课堂时间比例的重新调整还是眼中真正有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生命个体。”  崔继红是一位老教师了,曾先后在5所学校任教,40多岁的她是从原来的“讲师”转变为“导师”的典型代表。“以前很少思考过教师到底在课堂上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现在我讲得少了,学生却会得多了;我管得少了,学生却更自主、更自觉了。以前是学生很佩服我,现在是我很佩服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做老师的幸福感觉。”  四、宜中的“共同体”
  国庆假期结束,宜川中学初中部的全体英语教师集体外出学习,英语课交由学科班长来组织。这在其他学校,可能会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但在宜川中学,当教师不在的时候,由学生组织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教师因事请假,学校从不安排“替补”。  学生何以能够如此娴熟高效地完成学习?是什么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副校长蒋永升解释说:“导学案是重要的学习载体,导学案是让每一位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按导照学案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了解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保障。每天下午和晚上宜川中学各有两节自习课,这属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允许教师跟班。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张顺平告诉记者,宜川中学是把辅导变成了自习。过去老师觉得在课堂上没有讲透时,他就会占用自习课进行辅导。但是现在不允许了,自习和晚自习完全交给了学生。  传统课堂也有预习,但是只是漫无目的的预习,不能与第二天的学习有效对接。已经考入清华大学的宜川中学学生张瑛谈起学校的新课堂至今感慨不已。她说,从高一开始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刚开始同学们并不适应,但后来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原来的课堂预习只是一种放羊状态,学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路径。新课堂以后,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发现很多知识不用怎么复习,都是自己学会的,记忆更深刻。宜川中学的课堂上有两种小组,即自主学习小组和高效科研小组,被誉为自主课堂的“动车组”与“专家组”,是推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两大重要组织。

  张顺平介绍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包括“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的“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我们认为,模式是保障,创新是灵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和班级实际对各段时间分配和环节安排进行灵活调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植入、观念转变是前提,模式建构是保障。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蒋永升补充说。  “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这是自主课堂的前段。学生依据导学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全批或抽查导学案,采取默写、提问、黑板展示等有效措施检测自学效果,及时掌握学情,发现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在讨论展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交流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充分展示,通过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调动每位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最后是检测小结环节。教师通过口头提问、书面检测等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检测,既能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作出正确评价。自主检测使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把原来的被动作业变成了能动作业,变成了当堂检测。


张顺平说。  高红军说:“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学好而不是老师教好,所以我们现在的评课标准变了。过去是老师在课堂上力求精彩地讲好、表演好,但是老师讲得再好,有些跟不上的学生仍然是在下边捣蛋、睡觉。现在课堂上睡觉现象自然消失了。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好地兼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我们对不同学生定的目标也不一样,小组长也不固定,要通过竞选上岗。”  宜川中学的评课要看四项指标:一看是否开展了课前预习,预习能力培养如何;二看是否有课中质疑,学生质疑与解决问题水平怎样;三看是否训练学生表达讲解,分析阐述能力如何;四看课堂练习、巩固检测,教学效果如何。由此促使教师脱离单纯灌输和放弃自我表演。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学习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高,自学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调动,是否会学、学会成为课堂评价的根本标准。  宜川中学的每个班都有一个“学生讲师团”,由班里面学习优秀学生组成,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不上课时带上课本、资料专门去学困生家里进行一帮一式的辅导。同时,老师在备导学案前也会有意将一些简单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展示,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压力、有动力、有机会、有收获,学习积极性就慢慢提高起来了。一位老师打比方说:“这正如下棋,高手老是与低手博弈,低手始终没有展示的机会,几回下来他就不和你下了。这样,低手的水平怎么可能提高呢?学习也是一样,首先得给低手一个够得着的目标,让他尝试成功的乐趣,然后才能一步一步提高。”  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还有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学生的纠错本。纠错本让学生从大量的重复训练中解放出来。“最初,一堂课结束后,缺乏对导学案上问题的梳理,问题依然是问题,后来使用了纠错本及时把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培养了学生纠错的习惯,一些班级还对纠错本就行展评,让大家相互借鉴。”一位老师说。  采访期间,记者在蒋永升的带领下听课、转课。这里的每一堂课都是开放的,学生或围在一起讨论,或静静地聆听同学的讲解,或质疑对抗,学生们不会因为教室里来了不速之客而受到影响,这种状态是清新自然的。这种活跃而有序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在主动地思考,在合作中碰撞智慧。学生在互动合作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对这里的课堂渐渐开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这种活而有序的课堂形态是以“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种活动式、合作型、生成性的学习。这样的课堂上,有来自学习小组之间的挑战和对抗,有来自本小组的团队协作和鼓励。这种合作同样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有效开发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存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建构学习的“学长”。以往的学习,在学生之间是封闭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同样是封闭的,而现在的自主课堂打通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通道。正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不仅改善了生生关系,更改善了师生关系。  宜川中学的自主课堂价值还在于,课堂上学生首先是心理安全的,人人可以愉快地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教材对话,每个人都能贡献学习智慧,都能倾听欣赏同伴的智慧,实现了相互支持的合作学习。“课堂不安全,学习就无法发生,而传统课堂上,教师是安全的,学生则随时会面临教师预设问题的偷袭。”孙明贤说,“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不是展示正确,而是展示真实,真实远比正确本身更重要。或者说,错误本身是最大的课堂教学资源。”  五、宜中的“自主课堂”
  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改革,包括校内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有不同的声音。人们担心最多的是,这样的课堂能否经得起考试的检验,毕竟6年或3年后都面临高考这个出口。  在校内,尤其是原来高考成绩比较突出的教师不愿意改,他们成了课改最大的阻力。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一些老师思想深处可谓根深蒂固。一位老教师可谓资深名师了,一直反对这种教学方式,当成绩不如课改班级时,还归罪于学校不让老师讲,后来学校专门给她开了“绿灯”,可以讲,但是一学期下来,她班级的成绩依然落后于其他班级,最终,她以偷偷课改结束了这场“对抗”。化学教师翟婉丽曾在自己的教育随笔中这样写道:


  有不少自以为懂教育的家长也对这样的课堂表示怀疑。宁东红告诉记者,一位同样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家长,原本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西安的名校。后来通过实地考察,这位家长最终选择了让女儿在宜川中学就读,他说:“我现在真正明白了,以前是教师把知识全部输出了,放心了。但学生接受了多少,就不得而知。现在的课改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处处看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我坚信,你们的教学质量不会降低。”  孙明贤坦言,宜川中学的课改之路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质疑和反对声中走出来的。而他选择的是坚守与突破,只有做出来了,才能征服大家,才能消除人们的种种疑虑。  孙明贤给记者讲了一位老师的案例。他学识水平并不高,讲课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是这么一位教师,不论带哪一级学生成绩都是出奇地好。他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上公开课,这位老师不会讲一道数学题,他对学生说:我也不会做,大家下去做吧,哪个同学会做了,就给我打电话。结果当天下午就有3个学生给他打来了电话。次日上课,他就让这3个学生上台一一给大家讲,结果竟然意外地讲出了这道题的3种解法来。“其实,这就是放手的力量。”孙明贤说。  “以往一些名师的教学成绩并不一定比那些专业素养一般的老师高。他们可能讲得没有名师透彻,但是能够真正调动、发动学生学习。其实,答案不应来自教师,而应来自学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蒋永升说。  如今,课改不仅搞活了课堂,更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担任政治学科教学的高二(12)班班主任徐兴国说,以往讲完就完成任务了,至于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了,很少关注。现在他在自己的课后反思中写道:在学识上没有权威,只有思想的自由流淌。  高一化学教师胡蕾现在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每次编制学案前,她都会主动找几名学生“请教”,如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案上问题的设计,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这种改革更多地赢得了学生的支持。初三(6)班武琳凡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是一颗被埋藏在传统教育关押在应试教育的孩子。不过庆幸我被课改所拯救,2009年与宜川中学的相逢,注定我这个种子不会在瓶子里长大……  张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开始接触这种课堂时,发现老师一堂课下来没说几句话,感到很迷茫,很无助,后来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体验到了这种课堂的奇妙之处。
六、宜中的“两级管理”    “校本化管理”是在宜川中学的教育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用孙明贤自己的话说,这些年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真务实”,用专业术语来概括就是一切基于“校本化”,脱离学校实际的坚决不做。  所谓校本化管理,就是以解决管理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指向的本土文化管理改革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让各部门、各级领导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人。通过抓小事、抓细节的方法层层推进,积累经验,带动全局,把小事做成大事,用最低的消耗赢得相对较高的效益,在相对滞后的办学条件下夺得相对较高的办学质量。”孙明贤解释说。  宜川中学首先是降低管理重心,让各个部门的领导者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人。孙明贤一直秉承“管理最少的校长,才是最好的校长”的管理理念,他主张,校长要敢于做一个“甩手掌柜”。  宜川中学的两级管理体制,将这种理念诠释得具体而鲜活。学校赋予年级组聘任、考核、经费、组织教学等方方面面的职权,让其在执行层面任意驰骋,放手大干,让所有的部门领导和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管理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宜川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低重心运行,既可以降低风险,便于及时调整策略;又可以降低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更急需的地方。显然,教育者的独立性,带来的是大得多的创造性。  宜川中学的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遏止了一线教师教研的功利性追求,明确了宜川县教育教学科研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最终须运用于课堂,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而非仅仅为了发表论文、评优晋职。学校还明确提出,教师的科研方向应定位在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看学生是否会学、学会,而非以前的只看教师的独角表演。  教务处与教研组通过定期参加备课组活动以及听、评课活动,引导研究方向,帮助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典型引路、经验交流、活动观摩乃至问题会诊等,一方面寻求适用、实用和更为有效的做法,一方面促使备课组之间工作的平衡发展。  实施精细化教育服务是宜川中学这几年来推行的又一种管理模式。比如后勤管理,从主管校长到一线服务人员要将自己的服务项目和联系方式向全校公示,以便随时可以找到相关责任人。师生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写在“服务报告单”上,服务人员会根据“服务报告单”上所反馈的问题提供服务,服务结束须有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签字,并将其服务质量纳入考核。  宜川中学从根本上根除了对学生的低级管理。不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许批评学生家长。学校对低级管理的教师,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管理不断向亲情化、人性化过渡。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是简单地批评教育,而是与学生倾心谈话,让学生倾诉,了解学生犯错的真实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学校政教主任李德祥在座谈中表达了自己对自主管理的认识:我们要敢于对传统的班级管理做自我批判。全程包办的保姆式的看管,教师如生产队长似地疲于奔命式的监管,收效甚微的症结在于束缚了学生手脚,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主体性,使之离开教师后便无所适从。  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他,一直在思考,课堂上解放了学生,学生敢说、想说、能说了,但是到了课外,到了班级管理,到了生活中,学生却是另一种状态,如何让课上文化与课下文化,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相呼应?由此催生了宜川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才智。比如,关于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的问题。学校规定学生在校园里不能使用手机,但是屡禁不止。实行自主管理后,关于如何规范使用手机,学生们通过广泛讨论制定了规则:教学期间,该校学生在教学楼、实验楼、会议场所及一切教学场所内不应使用手机;考试期间,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考场,一经发现带手机进考场一律视为作弊行为处理;学生宿舍、学生公寓22点以后不得使用手机。原本伤脑筋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起来。  宜川中学无论是课堂还是管理都体现“自主”二字,而自主管理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校园民主生活进程。“民主教育不是要开设民主课程,而是要让学生体验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孙明贤说。
七、宜中的“精神特区”    访期间,记者刚好赶上了学生自主编排的一台晚会。晚会的主题是“敬畏生命,静待花开”。不少节目的创意来源于课堂上学生展示过程中的精彩片段。这也正印证了“课外生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课堂相呼应的”这一理念。  每年的野外拉练,宜川中学的学生都会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每天的课间操和主题班会,主角不再是班主任,而是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通过这样的组织、参与,学生提高的是一种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和合作意识。学生在体验、经历中感悟成长。  每天晚饭后半个小时是宜川中学的“晚点”特色课,它被称为“学生的精神加油站”。这段时间,每个班级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安排,有讨论近期主题班会的,有谜语竞猜,也有观看励志类节目的。  宜川中学正在着力打造学生的精神特区。负责高中工作的副校长李志强说,之所以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是因为在高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高中校长纠缠于知识的训练,实际上,关键要解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知识。  作为承载着基础教育终端输出的高中,逐渐被推向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校长在思考:我们要不要改?敢不敢改?这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改了以后会不会影响我们的高考成绩?毕竟面对家长的期望,面对目前社会普遍形成的价值取向,能够让子女考上大学的高中才是好高中,至于用什么方法去教学在家长心中那并不重要。这也是在高考形式没有发生改变,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  每所高中学校,在每年的高考结束以后,都在总结自己的成绩,这个时候,往往看成绩的多,看群体的多,关注个体的少。事实上,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每年的高三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圆自己的大学梦,而这其中有相当一些学生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差生,有些甚至是一些平时考试中的优秀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每年的高考中总能走出一些黑马,一些平时考试中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由于自己良好的表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分析其中的原因,李志强认为:高考其实并不只是考知识,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信心、思维、方法等等。宜川中学在高一、高二阶段全面推进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质疑、归纳、总结、展示的能力,培养阳光、自信的性格;通过自主管理锻炼学生关爱集体、勇于奉献、敢为人先的能力。到了高三阶段,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淡化对成绩的关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性格,用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梦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考不过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走向这个舞台的学生,大脑装满知识,心中充满自信,手中握有方法,哪有不胜的道理,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指导协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  李志强向记者介绍了高三阶段给学生制定新的学习规划。第一阶段是好习惯成就一生。学习习惯的巩固阶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第二阶段是好方法事半功倍,学习方法的提升阶段。第三阶段是好心态无坚不摧,实施信心教育和挫折教育。第四阶段是勤反思事半功倍。第五阶段是善总结走向成功。  “单纯抓高考,高考好不了,关键是要搞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李志强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尊重、赏识、关爱,把学生放在“人”的主体地位上,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训育。学生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探寻真理的主人,学生不是简单的机械,而应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是颠扑不破的改革逻辑。  宜川中学有一批教育的思考者和行者。他们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为愿景变革学校,是从校本管理探索逐步步入课堂改革的,是具有原创价值的校本化管理的自然产物,他们是在做有生命性的教育。我们期待着宜川中学有更多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