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教研和实践中成长

 草莓De味儿 2015-12-13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和宽度。平时因为工作的繁忙,家务的琐碎,没有时间看书,今年为了完成骨干教师的读书任务,领导发了一本《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的15种秘法》。心想又是一些应用不到实际工作中的破理论.随手翻看了几页,真的发现了不同。平时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是那些名师、教授们干的事,和我们一线教师没有什么关系。翻看后才明白,其实教研离我们更近,我们有很多优势,有助于教师的成长。研究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让教研和实践相结合,才会成为研究型教师,才会从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

这本书中的15种秘诀,我觉得离我最近的是教研方法篇中的“备课”“听评课”和第二篇中的“实践是理论的故乡”。这些内容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我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    备中研,研中备

备课是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表达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作为小学班主任,每天都与他们打交道,是离他们最近的人,我经历过书中“那一课,我度日如年”中的场景。刚开始上班时,整天忙着批改,一直在愁苦我也很认真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忙碌,为什么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反思一下那时的自己,总觉得没什么可讲的,每天以批改辅导没时间看教参为由,教参也不翻看。把买来的的教案搬到课堂上,照本教书,真正的“拿来主义”。备课成了应付课程教学,应付领导检查。从来没有独立思考,没用心研读教材,不了解学生,不研究教学方法,更不用说创造性使用教材了,所以那时的我成长很慢。自己很忙,却效率低,学生也累得在错题中挣扎。

特级教师曹晓红说:“在我看来,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我要向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要效率,从自身改变,从备课改变。我开始研究教材,教参,名家的教案,研究学生。围绕教材,那些是重点,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哪些是难点,如何突破,那些方法跟适合我的学生接受。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我把多数时间用在备课上。课堂上再也不会出现尴尬,还经常闪现一些精彩,学习效率自然高了。只有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才能在备课时对教材正确“取舍”是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在每堂课后我还会及时反思,在永远有缺点的课堂上总结不足,找到改进方式,根有助于我的成长。

二、   在听课评课中不断成

熟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师是一个大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优势每个人的才智也各有不同,汲取他人的优点会成长的更快,听课,被听课,被评课是最好的方法。现在的我越来越意识到“关门教书,闭门批改”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教学水平提高不大,更不会有自己的特色。

听一堂课,直观的让我感受到授课人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方法。当听别人课时就会感觉到他这一个点这样处理的很巧妙,哪一个点讲得不好,如果是我该怎样处理,特别是有了评课的交流,更能弥补一些我看不到的地方,更能总结经验和教训。

被别人听课对自己成长更快,讲完一节课后,虽然自己也能找出一些缺点,但毕竟是有限的,同事的眼睛会给你指出不足,让我焕然大悟,原来这样可以更精彩。学习是为了应用,把学来的经验吸纳成自己的东西,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这才是听评课的最终目的。

三、   实践是理论的故乡

每一个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有很多潜在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笔财富,因为它源于实践。我做了十年的班主任,从原来的一腔热血却手忙脚乱,到现在能有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说是不断的在反思自己,向别人学习。刚带班时,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随便说话,课堂纪律不好,学习效率自然不高。我反思我自己,观察学生,明白了是我没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中不相干的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等学生干完这样就急着干下一样。找到原因后,我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做一件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说、读、写、自主学习的能力。经常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配合。把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我将把对此书的理解和体会构建之后,再次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