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在朋友圈里见过这样的标题—— “震惊!别再让孩子吃XXX了!” “美国科学家发现XXX致癌!” …… 这些文章中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没有研究支持,没有文献出处。就算是有研究支撑,实验也很可能漏洞百出。然而,这些“不靠谱”的所谓专家建议,却成为我们信任的生活参考和健康指南。 一位医生看不下去了!流行病学家Ben Goldacre 他站上TED讲台,揭穿常见谣言,也许你也曾经相信其中的某一个。 MOOC学院网友@424室长斜上铺 点评: 在上一个年代——也就是2000-2010年,或者可能更久一些——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娱乐媒体专家,以及巨大的专家粉丝群体。 为什么我们中,总有一大批人迷恋权威,哪怕权威只是你之前从没听说过,资料和专业成绩都找不到的家伙?许多人一口一个伪科学,他们真的懂得什么叫做伪科学,还是只要反对前进维护传统的言论,哪怕数据摔在你面前你也能大呼“作弊”? 你宁愿相信红人的嘴,也不想相信辛苦实验的数据结果,这就是公众的“科学信仰“。这是其一。 其二,数据收集者和获得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数据动手脚,想让它看起来更符合期待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最后就得到了美化的数据库——这实在是难以完全豁免的现象,就像你每次用相机,一半时间都会情不自禁的换成美颜模式,照片亮给别人看的几率越大,其概率必然升高。自我期待和证明的要求,以及利益相关,让实验者试图用各种美化的方式把自己的结果装扮成一个“别人家的乖孩子”。不设对照组也好,硬对照一个安慰剂效应组也好,混淆视听,强行搭配不相符的结果和结论,只能成为研究人员自我安慰和欺骗无知大众的手段,让正确的结论无法有效得出和使用,最终演变成一个科学界重大的道德问题。 对此,我们只能期待:
只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只能成为有良知的研究者的期待,还是终有一天,我们的科学素质教育或无缝可钻的数据透明,能够改变现状? 人究竟有多么不理智?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学习《日常思考的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