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某某人或某某单位工作不负责任,遇事推诿,多用“扯皮”一词。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而是旧时制鼓时的一个行业用语。
鼓,在古代被视为神器,用途广泛。音乐、戏曲、社火、报时、作战、各种庆典都离不开它。由于用途不同,鼓可谓多种多样,形形色色。以大小分,有大鼓、中鼓、小鼓;以鼓面分,有单面鼓、两面鼓、多面鼓;以功能分,有乐鼓、更鼓、战鼓等。鼓的品类虽多,除少数民族的铜鼓、木鼓外,都离不开框架和皮张。框多用木、竹和铜制作,鼓皮多用兽皮和蛇皮,其中以牛、猪、羊皮最佳。不管什么鼓,以声音嘹亮或浑厚为上品。
旧时制鼓时,鼓结实与否在框上;鼓响不响在皮上。意思是说,鼓要结实耐用,得有好的框架;要使鼓响,要用好的皮张。除此以外,有一道工序尤为重要,这就是钉鼓皮。一般大鼓、中鼓的鼓皮较大,要有多个助手参与才能完成。钉皮时,先将泡软的皮张,紧紧蒙在框架上,再有助手用力下拽,以便师傅钉钉子。钉是一种特制的大盖钉,既能钉牢鼓皮,又作装饰之用。此时,每钉一钉,师傅要喊一声“扯”,提醒助手扯紧皮张,增强张力,防止皮张松弛。如此下去,直到周边全部钉完为止。因助手们扯的是皮,所以也称这道工序为“扯皮”钉钉子。

“染指”一词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大夫子家与子公一同去晋见郑灵公。等待接见的时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轻轻颤动起来。于是子公将手指伸出来给子家看,并且笑着说:“这可是个好兆头呀!”子家连忙问道:“这能预示着什么呢?”“我有过这样的体验,以往食指一颤动就有口福,总能尝到好吃的东西。”子公得意地晃着脑袋说,“我估计今天也不会例外!”
一会儿,郑灵公传话接见他们。当他们经过走廊时,瞥见隔壁房内有一位厨师正在案板上切甲鱼。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便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公用眼瞟了瞟子家,两人禁不住都笑了起来。
“你们在笑什么呀?”郑灵公好奇地问道。子家就把刚才发生的情况如实相告。
郑灵公听后见子产面有得意之色,心想:不见得吧!
没多久,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切成块儿的大甲鱼放在鼎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尝了尝,随后很客气地让大夫们品尝。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子公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子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想,这不是故意让我难堪吗?他看看郑灵公,郑灵公吃得正香,边吃还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边吃还边朝他做鬼脸。子公越看越急,越想越气,他想:你不让我尝,我就偏要尝尝。于是,子公忽地站了起来,几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手指头往里蘸了蘸汤,尝了尝味道。然后,他转过身,怒气冲冲地走了。
后来,人们从中引申出“染指”一词,“指”是手指,“染”是沾染,意思是用手指蘸了蘸。现如今,人们常用它比喻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也用来形容插手某件事情,是个贬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