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画苑掇英:赵之琛(清)

 昵称18203252 2015-12-14
古画苑掇英:赵之琛(清)

《花鸟》

        赵之琛,清乾隆四十六年生,咸丰二年卒,浙江钱塘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蝶隐园书画杂缀作赵之瑛。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锺传,能尽各家所长。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

《梅花山茶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141厘米,横3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梅花山茶图,用笔工致坚凝,骨力雄秀,设色古雅,得恽寿平没骨真谛。花间辅以焦墨钩勒的湖石为陪衬,愈衬出山茶的不凡风姿。是一幅熔铸金石气息的佳作。

       他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大有华嵓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虽不能追踪古人,亦当抗衡奚冈、方薰、黄易。尤善画竹。

《松芝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06.6厘米,横23.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中写苍松二株相依并起,树干用淡墨钩勒,树身用碎点作斑驳鳞次之状,松针用细笔中锋写出,昂然迎风,似飒飒有声。地面有芝兰为伴,气氛清隽,笔墨秀雅,笔力苍拙有金石气,可见篆刻家在绘画上所具有的自家风格。

    竹,是中国古代画家最为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由于竹有着挺拔、有节、虚心向上、耐寒不凋等习性特点,中国古代画家常常以之作为精神的写照和人格的象征,不论是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还是松、竹、梅的“岁寒三友”,萧萧修篁都赫然位列其间。至于修竹与瘦石的结合,更是自宋元以降历代文人画家的拿手好戏,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史上,擅写竹石的画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双钩竹石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128.2厘米,横61.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写坡上修篁三竿,皆以双钩绘出,竹叶淡染汁绿。湖石玲珑瘦立,笔法峭劲。敷色清雅,布置奇险。是作者晚年用意之作。自识:“心培三兄属写于补罗迦室,时为癸卯十月之朔。次闲。”

  关于竹的画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勾填色,一类是水墨写意(也有以色代墨者)。前者立足于画,致力于形态;后者立足于写,强调的是风神。赵孟頫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也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云云,即是以枯木竹石作为例证,来阐释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书法性原则的。不过,赵之琛的这幅《双勾竹石图》里竹子的画法却用的是双勾。画面下方的土坡上修篁三竿,亭亭玉立,直冲画外,竹叶繁茂,左右纷披,昂抑错落,姿态优美,尤其浅淡的汁绿渲染,更使得整个竹子显生机勃发,清气盎然。

《童子观音图》

《花卉立轴》

  从总体上看,赵之琛对竹子竿、节、叶的形态皆能准确的把握,法度谨严,笔法工细,位置的穿插安排,自然合理,疏密有度,颇见功力与匠心。在竹子的前端,画家画有湖石一方,玲珑剔透,瘦峭崛立,此亦中国文人画的惯用手法,其作用一则为了与修竹相互映衬,另一则为了稳定画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赵之琛笔下的这块湖石形态独特,重心前倾,在构图上显得颇为奇险,而画家却能处险不惊,化险为夷,实属难能可贵。湖石的四周另有茅草随意点缀,益发有助于画面的和谐和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