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晴风细得香迟:格吕米欧的三款小提琴奏鸣曲

 真八善八美 2015-12-14

雨晴风细得香迟:格吕米欧的三款小提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二十六号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四、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

格吕米欧、哈斯姬尔   1960年8月22日现场   aura出品   CD编号:AUR126-2

 

    这一款1960年的现场录音相当质感,堪比坐在音乐厅目睹与聆听合二为一的有机熏染。尽管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并不好弹,但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也不是随意就可以拿捏好的。

 

    格吕米欧素有的质朴琴风在仙逝的大师中独树一帜,因为琴弓在他的手上总是驾轻就熟,无论是情感的浓烈或是情感的恬淡,他的真挚与投入总能把作曲家的心境娓娓道来,而最难得的是这种表诉既不夸张又不华丽,这是小提琴艺术收放自如的完美凝合,其内敛和外延都可以称之为一种纯化。去年曾经写过他演奏的勒克小提琴奏鸣曲的听感(见《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至今仍难以忘怀沉醉过其中的那些向月吟晚的意境,而这一张的奏鸣曲,虽依然不是激情,但却错落有致,将两种性情释怀成了一种温婉的美学。

 

    莫扎特第二十六号小提琴奏鸣曲是其失恋后的作品,虽然莫扎特并不对失落和伤感刻意着墨,但第一乐章伊始的显然乐观的情绪也只有莫扎特能够写得出来。小提琴与钢琴在第一主题里有一丝携手并肩的恋曲格调,第一主题在开始的时候仿若加上了弱音器,但那种收敛了的飘逸还是禁不住快慰地释展出来。在短小的第一乐章里,钢琴始终都相当抑制,与格吕米欧的温情构成一对个性迥异的情侣,并把这种风格一直带入第二乐章的柔板之中。

 

    拾音麦克明显地侧重在了格吕米欧,因而小提琴仙丽的琴音始终成为主导,这种摆放所录成的CD可以聆听出空间,也更能在莫扎特的这首奏鸣曲里让听者释放想象力,尤其是第二乐章三段体小提琴与钢琴的疏密有致的一问一答,使你明显感觉出一前一后的张弛有度。疾缓仅仅是一种手段,录音时技术人员对于作品的有创意的理解往往也会使大师的演绎锦上添花,在比较了1958年格吕米欧在PHILIPS的录音版本之后,这种明显的距离感让我对这张CD的录音师萌生了好多谢意。

 

    在格吕米欧与合作了十年的绝配搭档哈斯姬尔的传世经典之中,这张CD的重要性尚未被提升到典范的位置,但在贝多芬的第四和第十小提琴奏鸣曲里,却可以发现格吕米欧的朴素极具特色。第四奏鸣曲第一乐章格吕米欧老到的换弓所渲染出来的情感让我不知所措,但这种手法一点也没有使听感眩晕,而如果换成炫技的演奏家这可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但格吕米欧依然适可而止,把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风格按照他的方式恰当演化,因此第四奏鸣曲里的格吕米欧始终都是不张扬的和谐,这显然是与帕尔曼和阿什肯纳吉不同的释解。

 

    第十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一首的小提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最为精美的是它的柔板,一如将情感均匀地细腻成一束婉约的清影辉映在一个暖阳而微云的午后。感受格吕米欧谦谦君子的风格气韵,这个柔板乐章再好不过。它与勒克的奏鸣曲第二乐章孤处的诉说截然不同,哈斯姬尔的那几个清丽的琴音就像是轻声的允诺,她把格吕米欧谦逊的愉悦感化起来,于是感觉那是一把颜色淡雅的小提琴,而只有淡雅的小提琴才能营蕴飘逸,意象出一份“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的琴境,只可意会,也只能渗入心灵从而心甘情愿地陷入到浸淫的幻觉。

 

    灵感是偶然的,但格吕米欧的琴声,却能在任何一首流畅的表述里,让你变成一个儒雅而又自然的诗人。

 

G宝盘上传:

贝多芬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格吕米欧、哈斯姬尔1960年音乐会现场录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