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介入:美丽中国的乡村重塑

 老沈阅览 2015-12-14
艺术介入:美丽中国的乡村重塑

                2015年12月14日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内,观众正在观看展览。 金江波 摄


    解放日报记者 钟菡
  
  围绕“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主题,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闭幕压轴展览选的啥?令许多人意外的是,这样世界级的重磅展览选择了一个深藏于群山中的小乡镇,位于浙江德清莫干山地区的筏头乡。原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在米兰世博会联合举办“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筏头乡作为“地方重塑”的主要实践案例,将当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和新乡村的地方精神展示在世界舞台上。

  给乡村重塑文化自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中国乡村正在逐渐被挤压、同化,变成毫无特色的城镇或是城乡结合部。一些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由于居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渴望,正在逐步消失。如何能够在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重塑”乡村现代文明,并且为当地人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和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和创作团队带来“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向世界揭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
  展览筹备用了25天,但前期经过相当长的调查研究。策展人之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金江波介绍,本次展览以加强新乡村的文化建设和复兴、关注地方精神的开拓和挖掘、提升乡村旅游文化的延伸和扩展等内容为主题,通过公共艺术的视角与传统民间艺术相融合的方式,用艺术介入城乡的文化生态、生活业态和产业形态的转型。
  以德清为例,一幢幢传统民居在各国设计师的创意之下,被改造成为了风格各异的度假别墅,在保留传统村落和文化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低碳的理念,结合文化创意元素,让山村重新焕发生机。
  地方“重塑”而不是“重建”,这是该项目的基本理念。金江波介绍,在德清盛产竹子的筏头乡有着几百年流传下来活态非遗传承的竹编、竹扇等技艺,这是代表他们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手工艺,也是他们重要的传统地方产业内容。在如今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技艺与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日益边缘化。当地有一位年迈7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的竹编老艺人,他曾不无感慨地告诉金江波,他培养了10多位优秀竹编传人,但如今他们都已经不再从事这项技艺的工作了。
  如何把这些传统人文价值的传承重新找到当代的价值,重新进入生活空间?工作团队邀请了许多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走进德清,跟他们进行合作,把非遗传承变成时尚审美,把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变成当下可消费的时尚元素。通过艺术的介入,当竹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走向城市文明和国际舞台的时候,它原本富含的文化价值将会重新被挖掘,成为每个地方因地制宜的精神产品。金江波说:“这样的话,当地人就从文化自信走向了文化自觉,会有更多的人去从事传承与发展非遗,让传统生活方式焕发新的时尚魅力,使大众在自然生态较好的乡村环境中体验与感悟当地的人文,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补充,培育出新的乡村产业形态,进一步升级为符合当地长效发展生活的业态。从而营造出良好公共文化系统,促进第一产业转化成第三产业,在当地人自信、自强、自豪的心态驱动下,乡村发展从人居转向为宜居,再走向乐居。”

  让年轻人回到乡村中来

  除了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工作团队也在思考,如何能让一些年轻的艺术创客进入到乡村空间里面。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学习深造,但又有当地文化血液的继承,当他有了现代的视觉文化元素和崭新的国际理念后,回到家乡,他会发现他学的专业特别能够帮助当地人。而且,通过年轻人的介入,他们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以及精神风貌,都会给当地带来很多有激情和创意的东西。”为此,上大美院会将学校研究生以及青年设计师送往这些项目实践中的乡村,让他们从当地找到新的元素,利用当地的工艺、材料、媒介和文化底蕴,重新为当地生产与传统配套的新的产品。这样,在当地就形成了既有旅游业态也有产业形态,既有可体验的内容,也有可拓展的产品。
  不过,这些参与项目实践的乡村并非一定要有“非遗”依托。金江波介绍,“非遗不是一种具体的物,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地方都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技艺和文化,也是这个地方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找到这种特有的文化价值精神理念,通过现代的融合和参与,使它成为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可循环和对话的,可延伸和拓展的生活方式,就会唤起它新的活力。”
  为什么年轻人要逃离乡村,来到城市?以往,我们都以为乡下是落后、愚昧的地方,房屋破败,公共设施欠缺。现在,通过艺术家设计师对乡间的老房子的改造,使它变成新的宜居的、有艺术氛围、有人文内涵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生活空间里面,工作团队有意识的让村民加入到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再创造中,再以年轻创客和艺术家的介入,提升那里的文化品位和品质,让乡村重新焕发出现代生命力的同时,也对年轻人重新具有了吸引力。

  改造试点为何不选上海

  此次展览所选取的案例德清筏头乡是中国环境最优美的乡镇之一,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并且保留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
  为什么不选上海的乡村?金江波介绍,工作团队在青浦、松江和崇明也做过类似的项目,但在浙江山里的一些村庄里面,还较好地保留着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更容易吸引城市或者外来人员去探索和探究,以这个线索为导向,可以更方便地梳理出地方重塑的系统。
  然而,在上海周边的村庄情况大不相同。“根据我们调查的上海100多个村,这些村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外来人口,带来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在那里,更需要的是如何亲近城市文明,让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能够辐射进来。对上海周边的改造,除了要找到原来的影子外,还得增加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各地风情,为外来人口提供文化传播渠道和认同的渠道。
  目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地方重塑理念牵引的“公共艺术计划-美丽乡村项目”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多,“重塑”了将近15个村庄、村落,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称号,还有2个获得了“中国特色古村落称号”。3年后,这些地方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德清的筏头乡已成为周末城市人群的度假地和青年创客们的聚集地。金江波指出,目前实践地点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这里交通发达,人们生活较为宽裕。我们的城市也确实遭受了雾霾交通堵塞等等问题,人们也希望到乡村空间放空心灵,感受自然,在长三角显然就有很多人群支持者这方面的消费和体验。”接下来,他们也会往其他地方拓展,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让广大乡镇村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动中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让更多乡村能够焕发出当代的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