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是父母!

 长庆wcqjs 2015-12-14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点燃了很多家长的焦虑,可是人生到底有没有起步线?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也许没那么多你以为的竞争。但是,李宗盛的歌里唱,“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人生如果是一次孤独的长跑,一定会有一个起跑线,也一定要有人加油和陪伴,那就是父母。


家庭,现实的起跑线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一幅画,一个用板车拉着老病父母的孩子,和一个坐在父母汽车上的孩子,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这张画有些夸张,但现实就是残酷的。生长在索马里的孩子能吃饱已经是梦想,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能见到父母一面都是奢侈,而与此同时,大城市精英家庭的孩子正在接受音乐艺术科学各种优质教育。岂可同日而语?寒门难出贵子,成为越来越悲凉的现实。




但这个社会资源就是不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往往是稀有而高价的。通过努力获得更多财富的家庭,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不光是物质财富带来的生活基础,更好的教育条件,还有父母的资源、格局、眼光。


投胎是前世的技术活,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但父母至少可以为下一代做些什么。任何时候,在大的局限中,也总是有个人努力的空间的。物质条件只是一方面,父母的修养、学识、自律、情绪管理、家庭关系,也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看同乡老人写的《蹉跎坡旧事》,作者生在农村,当过老师,进过监狱,生活艰辛,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一些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子女都很成器。不由想起我爸当年在农村种了十几年田,若不是恢复高考时以三十多岁的高龄努力考上大学,后来又想办法调动工作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我们后来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还真不一样。父辈的努力,能为孩子带来不同的视角和眼界。


孩子一定是从自己家庭中起跑的。我们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能够提供的条件,也就足够了。


榜样,孩子在模仿你跑步的姿势


有一句话:“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且不论这话对与不对,但是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每天耳濡目染,看到的就是你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在示范。以前看到过有的家长在家里打麻将,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上几眼,在关键时还出手支招,出上一张好牌。家长还高兴地夸奖:“这孩子真聪明!”后来也看到过有的家长慨叹自己的孩子不爱看书,但是否想过自己在家有没有看过书呢?




品德是由一个一个小的习惯组成的,习惯体现在日常的小的行为之中。你对新的事物是学习还是排斥?你对困难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抱怨?你待人热情还是拒之千里?所有的一切,无不成为孩子无意识中模仿的对象。


孩子的言行不是被教导出来的,而是被影响后模仿出来的。正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下,虽令不从。”一个人的价值观、规则界限、行为准则、修养品质、习惯态度,都不是靠说教和强制形成的,而在于生活中的熏陶和模仿,并在实践中慢慢形成。


说起榜样,马上会想起我老爸,他是一个很少说教的人。但是我们一直在看着他做人,做事。从小就知道他在农村种田十三年又考上大学;看到他对一个新问题、一门新知识兴趣盎然,不吃不喝也要搞明白;看到他在工作中待自己要求极高,自律极严;看到他待人极为热心,帮扶弱小,不求回报;看到他为了我们的一些小事奔走操劳,爱得深重淳厚……我们达不到他的高度,但是已经知道该如何去做。




不管是好榜样,还是坏榜样,我们都是孩子的榜样。因此,在期望孩子成为什么人之前,先看看我们自己能成为什么人。而做好榜样,也是一个家长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途径。你的成长首先是自己受益,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会为孩子带来更好的榜样示范。


因为,孩子在自己跑步的路上,一定是从模仿你的姿态开始的。


爱,给孩子跑步的动力


现实中会发现,有很多家庭,家长自己是高知高管,是成功人士,从家境、榜样来说都无可厚非,但孩子却发展得差强人意。原因有很多种,但是缺乏关爱,缺少高质量的陪伴恐怕是一种。


梁启超是民国名人中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虽然他学术和事务繁忙,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仍然是事无巨细地关心,九个子女莫不做出一番成就。如今已年近九旬的梁思礼还常常想起父亲:“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孩子们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父亲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




相比之下,康有为的十二个孩子中,除了长女和次女之外都不大行。梁启超在给其子女的信中提到了恩师一家的乱象与窘境:“他家里真是八塌糊涂,没有办法……我真不解,像南海先生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康有为身后更是“萧条得万分可怜”,梁启超得知其死讯后“赶紧电汇几百块钱去,才草草成殓”。究其原因,在维新变法前,康有为还有余暇照管其长女、次女,但对后面几个子女明显投入不够,子女们后来的发展也就有了很大差别。


而另一个名人胡适,则两子均未成大器,次子更是在美国读了两个大学都未能毕业,还染上了赌博等坏习惯,被美国当局驱赶回国。原因就在于自己忙于公务,妻子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不高,使孩子疏于管教。


这三个名人,他们后代的起点都不可谓不高,榜样也不可谓不好,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没有用心,决定了后代走得多远。


哈佛的儿童发展中心从2004年至今连续出了13本白皮书说早教和发展的关系。其中讲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是环境来影响儿童发展的活性成分,并且是唯一的活性成分。孩子最需要的,是与参与他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互动。




父母的爱与陪伴,是孩子在人生长跑路上的巨大动力。


教育,让孩子有更强的体力


蜜蜂天生就会采蜜,织布鸟天生就会织出精巧的巢,对于动物来讲,基因和本能就已经决定了一切,不用教导。但作为成长期长达十几年的高等生物,人的大多数技能和本领来自于后天习得。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作用非常大。


最近看到一个心理学案例,一个在高知家庭成长的孩子,顺利考上了顶尖大学,却因为网络成瘾而不得不退学。通过了解发现,他的父亲是个科学家,长年在外面科学考察,不闻不问,而母亲对孩子十分宠爱,迁就放任多,他连袜子都从未洗过,成年后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更不提自律和适应社会了。


2014年,一些经济学家在对早教实验的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这才是决定他跑得多快多好的关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将来一定要自己去跑步的,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帮助这个独立的个体更好地成长,让他自己有奔跑的体力和耐力。




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了解不同阶段孩子发展的规律,采取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引导,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情绪和良好的自控力,才是家长要学习的。如果一昧严苛,容易变成“父母成祸害”。但如果只是放养,让孩子连起码的自律能力都没有,也是不行的。唯有正确的引导和用心的教育,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心动力,让他们成长得更好,有更充足的体力奔跑。


最近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个读书活动,读的是《孩子,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书中的孩子衣食无忧,却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抱怨和困惑,因为玩而影响学习、拖延、自信心不强……书中有爱又用心的父亲,通过棉花糖实验和一系列故事,促进她的思考,引领她的成长。孩子们在讨论中,纷纷赞扬这个爸爸严格却不严厉,有爱心,有人格魅力。我们这些家长一边听一边自省,教育真是要学习的大功课啊。




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事,找对方向和方法,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只有正确的教导和引领,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体力去跑步,并学会辨析前行路上的水坑,抵制各种诱惑,也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但是说到最后,我们自己仍在跑步的路上。和孩子一样,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唯有成为同行者,在各自的跑道上努力奔跑,共同成长。


下面这3篇文章你可能也会喜欢
↓↓

103因为是妈妈,怂点儿又何妨

121只要活着,每天都是开始

136一个华人眼里真实的美国教育!


长按下面图片关注,回复文章编号,即可阅读。


想看更多靠谱的育儿知识?
点这里你会爽到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