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亿院士解读“如何破解北方采暖热量的供大于需”

 wunianyi 2015-12-14


导读:我国北方城镇建筑120亿平方米,其中约80%采用不同规模的集中供热方式,单位建筑供暖能耗达15kg标煤/平方米,北方采暖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是具有最大节能潜力的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在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表示:“节能、消除雾霾要在采暖上下功夫。”


在第十一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上发布的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显示:从用能总量来看,截至2013年年底已经呈现北方采暖、城镇住宅、公共建筑、农村住宅四分天下的局势。其中,北方城镇供暖商品总能耗达1.81亿吨标煤,占建筑总能耗的24%,为全国56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总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一度如何有效降低北方采暖能耗,成为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自2001年以来北方采暖面积与总能耗在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冬季采暖带来的污染加剧了北方雾霾的严峻性。


这令江亿院士很担忧。“北方采暖热量供大于需,造成热量浪费,而热源在城市周围,直接燃烧与排放,污染远大于电、照明的能耗污染,要想节能降耗、消除雾霾必须在采暖上下功夫。”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降低北方城镇供暖能耗的两个“抓手”:一是降低末端供暖热量需求,降低单位面积热耗;二是使劲提高热源效率,降低单位热量煤耗。



北方采暖过量供热是第一只“拦路虎”,实际平均热源提供热量为0.4~0.45吉焦/平方米,较采暖所需热量0.35吉焦/平方米高出20%~30%。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讲就是,国家规定冬季采暖时室内温度的标准值为16℃~24℃,人在家里只要穿秋衣即可,但供热过量后,要么在家中穿短袖要么开窗,因为温度高于24℃。


破解供热供大于需的难题,可通过加强室温调控手段和激励机制让使用者主动调控,避免过热。他认为,过去中国10年热改没有真正起到效果,缺的不是政策机制而是合适的技术路线与在供热管理上的机制创新。


平衡热源厂、热网公司和终端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过热的关键。针对终端用户必须分栋计量,按照热量计费,各户分摊。

而对于热网公司来说,热力站可承包,按照热量决算的方式,独立经营支付热费购买热量,按照面积从用户收取,通过节能调节赚取差价。“与各自直接利益挂钩,才能真正促进改革。”另一方面,热源厂和热网公司之间可实行供水温度减40℃的计价热量方式,促进热网回水温度的降低,从而实现低品位余热的大范围利用。


江亿相信只要供热管理机制实现了上述创新,我国北方采暖的目标,用能强度由15kg标煤/平方米降低到10kg标煤/平方米,未来150亿平方米建筑供暖能耗1.5亿吨标煤,低于目前总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