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不甘被遗忘的老灵魂 文 | 许伟明
二胡和板胡悠远苍凉,自制的三弦月琴声音伴随主唱艺人嘶吼般的唱腔,富有节奏感的钟铃声、鼓声、锣声,还有木头击打长板凳的声声脆响,以及看似肆意却整齐协调的动作,种种元素合在一起,向观众气势汹汹地扑压过来,这就是被称为最古老摇滚乐的华阴老腔。 以上图片来源于「德艺视点」博客 来自渭南华阴的老腔不止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除了最近与流行音乐的合作,在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话剧、葛优主演的《活着》里,都纷纷使用了这一诞生了所有中国戏剧的源头。 以上图片来源于摄影师「空色」博客 老腔将令一声吼,八百里秦川千年回 2014年7月,明晃晃的大太阳照在华阴双泉村的黄土地上,田野的绿色并不能使满目的黄土显得更凉爽。 张喜民和百十里路赶来的老腔艺人在家门口的平地,为采风团的我们表演唱了数百次的《他大舅和他二舅都是他舅》和《将令》,这些看似普通的农民,一旦拿起表演工具,个个气势十足,如将军战沙场。 以上图片来源于摄影师「默沫」 月琴快速拨动,三弦略带沙哑,演唱者浑厚的唱腔一起,便有穿越千年秦川的力量,梆梆砸板凳的声音,如同奔腾的黄河打击江中石的澎湃。尽管唱了上百遍,每一次的表演,张喜民们都投入地唱得荡气回肠,把一生的磨难和坚持都唱在举手投足间,让听者热血澎湃,眼泪夺眶而出,仿佛在此时,才真正找回了这个民族生长的原本意义。 那场简单的表演在张喜民家门口的台地进行,眼前是关中的大片原野,夏季燥热不堪,屋前的植物已被晒蔫。但老腔发自肺腑的嘶吼,盖住了一切,带来了阵阵的苍凉。 以上图片来源于摄影师「华山松」博客 风雨传承路,不甘被遗忘的老灵魂 华阴老腔在过往的风云变幻中,曾遭遇过毁灭性的打击,作为笔录传承的戏文被大批烧毁,张喜民的父亲本着一个老艺人的本能,将皮影戏戏文本子藏在山里埋起来,保留下来的上百本手抄唱词成为了恢复华阴老腔的种子。 图片来源于摄影师「默沫」 作为华阴老腔皮影戏的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告诉我们,华阴老腔与皮影是共生的艺术形式。 过去皮影艺人白天干农活,晚上拉起亮子(帘子),在亮子的背后点起煤油灯,操纵皮影、拉动丝弦、敲打锣鼓,台前皮影演着悲欢离合,台后老腔唱着苍凉深沉。 经过《白鹿原》话剧的调教,表演皮影的幕布被扯掉了,原本在幕后的演奏和演唱变成了主角。并且原本敲击木头发出的声音,被改为敲打板凳,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以上图片来源于「星星图片工作室」博客 这样似乎获得新生的形式,却也使华阴老腔的传承变得不完整,张喜民他们认识到这样的危险,也尝试着将皮影戏和老腔一起往下传承,但很显然,人们对于华阴老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刻板认识,他们更愿意看到现场砸板凳的场景。 世间喧哗,何去何从,似乎并没有过多困扰张喜民和老腔艺人们,他们习惯与生活的磨难斗争,对于华阴老腔也是如此。同为国家传承人的“白毛”王振中老人豁达地说:“现实里的戏本没有了,这里有。”他指着自己的胸口。 以上图片来源于「德艺视点」博客 特别鸣谢许伟明「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供稿 图片除有标注以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