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尚书看资福(检书烧烛《看花解语》)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5-12-15

 

  这一节,说陈尚书看资福:

 

  陈操尚书看资福院智远禅师,资福见来,便画一圆相。操云:“弟子恁么来?早是不著便,何况更画一圆相。”福便掩却方丈门(雪窦云:“陈操只具一只眼。)”

 

  陈操是晚唐人,与白居易、裴休、李翱同时,《居士传》里有简略的记载。此人先为睦州刺史,后官至尚书。似爱谈禅,深契佛理,独服云门禅师。且说这一日,他来谒资福禅院的智远禅师,禅师见他来了,随手画了一个圆圈。陈操接话说,弟子早就无所执著了,你画什么圆相啊。禅师便关了房门(不见他了?)。

  古时还没有标点符号,我读到这里,脑子里即时蹦出了一个放大的句号。智远禅师大概早就料到,日后语言文字中将有这个玩意儿可以表意。可是那陈尚书他不知道,人家话已说完,他还要去接上话茬。

  资福智远是沩山、仰山门下的尊宿,典载他经常爱以境致接人。境即境界与境地吧,如果带着一颗满盛的心和防备的眼,而能步入无人之境,体会闲致之乐,多么难以想象。

  智远禅师的圆圈,让我记起老家有意思两位老先生来,格外的印象深刻。一位是读《四书》的,似乎是位乡里的塾师,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依次起名为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其中德字是辈份,仁义礼智信,正好尽得儒家齐家修身的最高境界,在当地传扬于一时。而另一位先生,平时是闲云野鹤的过活,常自抓了一把胡琴,旁若无人,出神入化地拉《二泉映月》。他也起名,是给孙子起,老大名叫圆明,老二名叫圆境。这两个名字,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响亮,却也透出某种说不出的特别。本来名字也就是一个符号,人各有命,与长辈们贴的那个标签没多大关系,可是巧就巧在,那几个仁义的家伙,长大后没有一个是成器的,倒是那两个唤圆的后生,越来越活出生趣,谦谦有君子之风,隐隐有美玉之泽。我现在就想,老先生当年心中到底已是明明如月,别有情境了吧。

 

团团珠绕玉珊珊,马载驴驮上铁船。

分付海山无事客,钓鳌时下一圈挛。

 

  雪窦在案尾颂,越来越觉少不得。圆悟禅师也说得明白,他专门给后来人解释什么是“圈挛”:“圈挛,原指卷绞钓绳之辘轳,于禅林中,转指师家接引根机高、悟性强之禅徒时,所使用之特别机法,以为钓引、把持之用,犹如垂钓者以善饵钓引大鱼。”前面说过,陈尚书能知有识,已有鳌鱼之象,但没有“分破华山千万重(知识有时反成障碍)”的巨手,那大鱼必在尘海之中堕得也深,是以智远禅师给他下了这么个套套。只是此刻看不到尚书醒悟,雪窦说他“只具一只眼”,胡先生更是干脆,称智远掩却方丈门,将这么个现世的人关在外头,让世界去迷惘也好。

 

  (检书烧烛《看花解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