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
逄红梅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细心关爱,体贴入微,给孩子一片真情。
俗话说“老师是再生父母”。的确,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特别是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更应掌握学生的心理,处处对他们细心关爱,以致“偏爱”。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让这些孩子感到老师犹如父母般真情的关爱。如班里王月佳同学生活在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中,从小被寄养伯父家中,寄人篱下的阴影让他沉默寡言,让他极其自卑,但他从小爱劳动,责任感较强。我在学习上给予他细心地关爱,过于“偏爱”于他。他的优点时常表扬他,让他燃起希望的火花;针对他分心走神而安排他在前排与听讲认真、基础好的同学同桌;利用他的好胜强的优点,让他和同桌比赛,每节课上,看谁作业完成好,听课最认真。长期坚持,逐渐改变了他分神的毛病。同时,在生活中,体贴入微:冬天衣服穿得暖不暖,吃得饱不饱,文具够不够用等事都放在我的心里。真情的滋润,让这朵几乎干枯的花蕾绽放,在一次班队活动中,他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献给了老师。忌用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二、当好爱心妈妈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主要还应靠每位教师(代理家长)的真心付出,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从而出现了性格孤僻、自私自利、陷入早恋、逆反心理、有攻击性等不良的身心健康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承担起“代理家长”的责任,将自己的真情付出,把这些留守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如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强化他们知法、守法的意识,提高他们自尊、自立的能力;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完全没有离开父母的孤独无助,经常与他们交流,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如在传统节日和留守学生生日时送给他们礼物、开展相应活动)等等。不仅要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更要从心理需求、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更细的关爱,以使他们的亲情饥渴之类的心理需求能在教师身上得到缓解,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三、建立手足亲情
由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最离不开的是同学,并且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风,开展班级活动,建立同学间的手足亲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教育的主阵地,良好的班风和舆论导向,对学生的品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风的好坏直接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充分改变“留守儿童”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形成强烈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要设法让班集体更加温暖,学生之间更团结更融洽,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好的融入班级,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并且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在活动中,在班集体的生活中体会到相互帮助的快乐、团结协作的幸福、手足亲情的温暖。
当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需要实在而漫长的探索,但作为一名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定能为留守儿童们共同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论 文:
用爱心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
柳河县柳南乡中学 逄红梅
二〇一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