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招摆脱手机依赖症,何不试试

 森林勇者 2015-12-15

      你是不是走路吃饭都在玩手机?睡觉前微博、微信轮番刷新,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摸手机?如果手机没电或者没信号,就失落空虚、无所适从……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中枪,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调查发现,手机上瘾的人每6.5分钟会看一次手机,每天开手机150次,“手机控”们甚至过马路都在看手机……专家称,手机依赖症其实是病。

      “手机控”的那些事

      上班扎在工作群下班扎在游戏群

      周先生在南京某图文设计公司工作,每天不仅工作离不开手机。“部门和小组都是在微信群上沟通,每个项目下来又要建一个和客户的群,通常和工作有关的群就有四五个。”周先生说,遇到项目跟进最忙的时候,沟通改图经常在机场、火车上进行,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手机没电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周先生说,他们还需要经常看行业微信上发布的一些最新的设计思路和产品,不断跟进和学习。

      除了工作,周先生最大的娱乐也来自于手机,他是一款手机小飞机游戏的忠实粉丝。“我们是有一个专门的游戏伙伴群,基本上一空闲下来会在微信上先召集小伙伴,然后大家一起进游戏。”周先生说,他平时工作忙,难得闲下来,就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知道应该陪陪老婆陪陪孩子,可是不自觉地就又会拿出手机,看看有没有工作上的事情,有没有小飞机的小伙伴召唤。“确实属于严重手机依赖症,难以自拔……”

      孩子马上就生了

      还忍着阵痛刷微信

      刘小姐平时很爱玩微信,常常在朋友圈里发动态。怀孕这段时间,更是隔三差五发布一下“肚子又大了一圈”、“今天在肚皮上看见小家伙的脚划来划去,调皮死了!”之类的动态。

      到了分娩这天,刘小姐凌晨3点钟破水,赶紧收拾了去医院,在待产室上胎心监控、上氧气之后,刘小姐就只能躺在病床上边阵痛边等宫口打开,刘小姐一边疼一边还不忘玩手机发微信:“现在宫缩比刚才厉害了!”“医生刚才说开了一指!”朋友们也在群里为她加油:“加油!”“不怕!深呼吸!”等到阵痛厉害的时候,刘小姐在两次阵痛的间隙还在继续发:“已经疼得越来越频繁了!我估计快生了!”一直到被推走上产床,刘小姐才放下了手机。等到老公进来陪产,儿子呱呱落地,她被推出来做双腿放松理疗,第一件事也是拿起手机拍下儿子的照片发朋友圈“折磨人的小家伙终于诞生啦!6斤8两!”看着下面朋友们点赞满屏,刘小姐很开心,结果一转脸被母亲骂了一通:“儿子在旁边哼哼要吃奶,你也不管,就知道玩手机……”

      以前如厕5分钟

      如今一坐半小时

      “以前他上洗手间只要5分钟就出来了,自从有了带手机上厕所的习惯,现在一坐就是20分钟半小时!”29岁的王小姐这样抱怨自己的丈夫。

      “让她陪着孩子做作业,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在写,她在刷微博。”丈夫也不依不饶。最无辜的是孩子,“只要我们家出去吃饭,爸爸妈妈都在看手机,他们都不和我说话。”这样的家庭,是不是有些可怕?手机正在吞噬着每个家庭的时间,天伦之乐在网络面前似乎完全败下阵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于是,一个新的英文单词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诞生——Phubbing。什么是“Phubbing”?Phubbing=phone(手机)+snubbing(snub冷落的进行时态)这个被杜撰出来的词,描述了眼下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朋友或家人,简而言之,就是手机依赖症。

      网络调查

      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每天开手机150次

      现代人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手机,除了工作和通讯的需要,吃饭、睡觉,甚至坐在马桶上都要牢牢握着手机。有调查报告显示,普通人平均每天会开手机150次,去掉每天睡眠的时间,在醒着的时间里平均每6.5分钟会看一次手机。

      对比之前新西兰的一项调查研究,电子邮件在发送后的48小时会被打开,但是手机讯息只需要4分钟,手机短讯在理论上要比普通的电子邮件快720倍。诺基亚前高管TomiAhonen曾在博客中发表过一组数据:普通人一天下来平均会接到、打出去或者漏接22个电话,平均收发短信23条,平均查看18次手机上的时间。

      这或许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可见一斑。今年12月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达到5小时17分钟,其中男生每天用手机消遣的时间平均为1.92小时,而女生只有1.22小时,比男生少42分钟。

      “手机控”平均每天打开60次应用

      人们如此频繁查看手机其实是一种“上瘾”的表现,具体到个人,如果你每天打开应用的次数超过60次,那么这说明你已经上瘾了。

      移动营销和分析机构Flurry对来自13亿台移动设备、50万个应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普通移动设备用户平均每天打开6次应用程序,而移动设备上瘾者平均启动应用程序60多次,较去年上涨123%,目前全球共有1.76亿移动设备上瘾者。

      移动设备上瘾的用户中,中年用户占总数量的28%,大部分为青少年用户、大学生。在男女比例上,其中52%为女性,48%为男性,女性数量比男性多出1500万人。

      据悉,Flurry监测范围覆盖了全世界90%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每个月监测超过1500个应用的数据。Flurry表示,中国是目前月活跃设备最多的国家,达到了3.3亿部。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月活跃设备数量达到2.95亿部。

      街头调查

      “低头族”过马路:用生命在玩手机

      手机依赖症到底有多严重?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南京,因为低头玩手机,过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也并不鲜见:新街口羊皮巷,南京某小伙子边看手机边过街,结果被车撞伤,手机屏也摔碎了。

      记者昨日走访了南京几处人流密集的路段,发现有两成的行人都手持智能手机、偶尔抬头看看路又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都不好意思说,我有次走路玩手机被汽车蹭倒了,腿划了个大口子。”今年23岁的小孙是名大学生,手机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大家都批评我‘是用生命在玩手机’。那次事故我很后怕,再也不敢那样了。”

      记者发现,在过马路的“低头族”中,有的没有看到交通信号灯变更、被协警提醒才匆忙过马路,有的戴着耳机看电视剧,有的眉头紧蹙、聊着微信。在被问及为什么过马路不看信号灯时,看着电视剧过马路的小王对记者说:“这不影响过马路,用余光看着路人、跟着一起走就行。”

      三岁孩子叹气:“我想找个没在玩手机的人”

      夏女士30岁,南京人,女儿三岁半,昨天,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她内心很受震动的关于手机的故事。

      “那一天,我和孩子爸爸下班回到家,刚吃过晚饭,我一边去阳台收衣服,一边掏出手机刷淘宝,想给女儿买几件当季的衣服;孩子爸爸坐在沙发上,惬意地翘着腿,拿手机看球赛,一边看一边叫好;奶奶一边刷碗一边把手机靠墙放着看电视剧。然后我女儿依次从阳台走过客厅再走到厨房,她叹了口气说:‘我想找个没在玩手机的人’。”

      夏女士说她当时内心很震动,“其实我自认很少‘玩’手机,用淘宝给女儿买衣服。闲暇时给女儿在当当网上浏览新书信息。在我心里,我这也是为了她啊。”

      此后,夏女士和家人“约法三章”,每天晚饭后,至少有一个人放下手中的手机,陪孩子一起,或是看书讲故事,或是画画、拼图、搭积木,干什么都好,就是别玩手机。“孩子一件漂亮又便宜的衣服没抢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心理专家

      手机依赖症

      它真的是病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王军表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运用,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但过度依赖手机则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

      王军说,患上手机依赖症,一方面是对身体健康有不小影响,看久了屏幕视力受损就是明显例子,如今“眼镜族”的年龄越来越小,就与手机、电脑等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同时,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玩手机,缺少运动,腰椎、颈椎往往也吃不消,提早患上“老年病”。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手机语音通讯及电子讯息交流,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瘾”越大,越会影响人际关系。

      手机应该回归基本的功能,即作为通讯的工具,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整天抱着手机并非健康的表现。专家提醒,要告别手机依赖症,机主还得回归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挖掘兴趣爱好,找到能比手机带来更多乐趣的事情;积极运动健身,尤其是户外运动如慢跑、登山、溯溪等,容易让人重拾自然之美;参加社区公益或爱心活动,将生活重心从手机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于手机中浪费时间实在不值得。

      -延伸阅读

      五招摆脱

      “手机依赖症”

      1、不要在餐桌上过多浏览手机。

      2、睡前尽量不玩手机。

      3、休闲时多参加聚会、郊游等活动,转移生活重心

      4、试着出门不带移动电源或充电器,强迫自己少玩手机。

      5、面对美景不要只顾拍照,而要用心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