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何处?

 阿里山图书馆 2015-12-15

提要:我们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信心;问题在在于: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这种信心来自何处呢?廖可斌理学与文学论集》中,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在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占什么位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还很模糊,或者说莫衷一是,并未达成共识。目前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东西,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与之彻底决裂。这种意见曾经占主导地位,现在虽然公开坚持这种意见的人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灌输对几代中国人的影响不可低估,很多人心底里实际上仍存这种看法;

二是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一些积极因素,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但总体上是另起炉灶,只把它当做取资的资源之一。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另起炉灶搭建的框架是否可靠?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这种实用主义的取舍是否合理。

第三种看法,则是认为文化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极强的延续性。文化的发展不能随意斩断切割,组织拼接。中国古代文化并不仅仅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取资的资源之一,它应该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它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不是支流与主流的关系,而是主流的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础。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以来,许多人都探讨过建设新文化与继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大体上都持第三种看法,只不过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这种看法受到遮蔽,并未成为主流的看法。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继张之洞等人“中体西用”之后,继续主张“保守”与“进取”交相运用的调和主义,曾提出:“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新民说》,见《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页657)。周作人从前代知识分子中汲取了经验,后来终生保持近似张之洞“中体西用”的立场,主张“以遗传的国民性为素地,尽他本质上的可能的量去承受各方面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见解最深入透辟的可能是陈寅恪先生,他在对中外各种文化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比较后指出:“窃疑中国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我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绝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之所昭示者也。”放眼当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都是在其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虽也经过剧烈变革,然都基本继承了本国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保留了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基本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中国大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曾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严重偏差,出现严重的文化断裂,现在强调文化的连续性就尤为重要。不摆脱过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性看法,不能真正认清和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不从根本上调整我们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思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可能仍然莫知所从。

正像陈寅恪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并不排斥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原封不动全盘继承下来。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必须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应接受并积极推进这种变化。但基于不同的观念和态度,主动干预的方式、手段和结果是不一样的。仅把传统文化视为取资的资源之一,就容易产生“致命的自负”,随意裁断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其结果很可能是把“精华”当成“糟粕”,把“糟粕”当成“精华”,这样的事实不是没有发生过。如把传统文化当做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我们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有限性,总体上对传统文化抱一种敬重、开放的态度,让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阐释以及继承、改造传统文化的各种尝试自由滋长,自然选择。换言之,传承传统文化,也需要一种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这样可以减少过于主观的判断和干预所造成的失误。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可以生生不息,而且将充满活力,不断优化。

我们不必担心传统文化会消逝。十九世纪末曾经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就像植物的种子。植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必然发生变异,但只要这个种子继续传下去,这个物种的基本信息密码就能保留下去(见《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响力》,[美]丁韪良著,沈弘译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4月)。在中国文化自然、自由的生长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点,融入世界潮流。我们也不必担心中国文化会因此丧失它的特性,更不能以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为理由,否认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各个民族的文化,就好像不同的酒。酒的主要成分都是酒精,但因为各种微量元素及组合不一样,味道就大不一样。


                                             廖可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