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浮色》刚刚面世_作家黄梵

 地铁街 2015-12-15
为杂糅一辩
——《浮色》创作谈
黄梵
写这部小说如同一场战役,六年六易其稿,那种拼力奋战的意义,根本不容我多想,它老早就摆在那里,即回答我写小说十七年来,竭力想弄清的问题:长篇小说到底是什么?如果小说只一味维持常见的“正确”形式,不能松动生活逻辑、因果律等,那么作家的想象力,最多只能倾泻于人物的现实渲染,我当然不想加入这样的渲染大潮。我想通过雷壮游和雷石等两代人的心灵内窥镜,让读者阅览人物的心灵百科全书,为历史中的诡秘人性、凤愿、幻想,重新安排生活和逻辑,甚至不一样的因果律。这部小说着力于虚构、纪实和科幻的共性,即都是为了弥补现实中的欠缺——这种自古以来的艺术本性,当然常被中国小说家们遗忘。我希望在已有杰出小说规定的跑道上,利用想象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偏离。“合理”与否,取决小说中采用的一切手段是否具有艺术说服力,人物的行动、心理和心灵幻景是否具有纸上的真实感。事实上,这部小说既可以看作最广义的现实主义作品,里面的一切古怪、奇崛,都与病危人物的幻觉、精神失常相吻合,也可以看作是杂糅了历史、现实与科幻的后现代作品,里面留有的神秘和不解之谜,当然还有一丝哥特小说的影子。如同我们小时听那些鬼故事,各种虚构的情景、气氛,不过是帮我们牵出自己真实的人性,我们当然是受到自己想象的惊吓。这让我相信,人性在小说中变得立体和深刻的办法,还有很多……
2015.11.13.写于南京六合里
(刊于《作家》2015年12期,同期刊出《浮色》)
慢炖的中国
——《浮色》读后
李倩冉(南京大学文学院)
黄梵的文字,向来包含着睿智的机警。理性的洞察,落于准确的表述,是他在阅读中获得的体悟,也一步步实现于他的创作,从短篇小说到近来的“物语诗”,莫不如是。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浮色》,更是恍然有了学术专著的面影——不仅仅是体例上的关键词和参考文献,抑或其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渗透。一个智性的叙事人,早已不满足于讲一个感性的故事,小说伸出多重触角,要求读者调用理智参与其中,并尤以历史审思最具特色。
小说主体的时间外壳,不过只是2009年9月的最后一周:父亲雷壮游被从天而降的陨石震晕后住院,不久于人世;儿子雷石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后驾车返乡,一路坎坷,到达医院时父亲已去世几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