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佛 [http://690845473.qzone.qq.com]

 QWE845 2015-12-15
清消益肾痛风方(南京中医药大学)
苍术10g,薏苡仁30g,川牛膝10g,川黄柏10g,生地黄10g,丹皮10g,土茯苓15g,萆薢10g,知母10g,忍冬藤10g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传统“ 热痹’’范畴,根据痛风性关节炎红肿热痛,并有功能受限的临床突出表现,符合中医热痹的特征。中医传统认为其发病机制之本为“ 阳气多,阴气少",之标为湿热之邪郁于内。
热痹为痹证的基本证候类型之一。它源出于《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多为体虚之人
并感风寒湿之邪,痹阻气血,瘀塞经隧,以致筋脉失濡,关节失养,遂见关节疼痛,筋脉 拘急,屈伸不利等表现,然热痹乃以关节灼热胀痛为基本表现,这就表明它绝非寒、湿之
类阴邪侵犯的反映,而是风、燥、热、火、毒之类阳邪作祟的结果,正如《素问· 痹论》
称其为“ 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 阳遭阴",阳是指前述阳邪,阴是指阴虚血亏体质,重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发病学观点,即热痹同样多以素体阴虚血亏为发病根据。实际上,素体肾虚,阴虚血亏之人,不仅容易招致风热外袭,而且可使外感寒、湿之类阴邪迅速从寒化热,同时还可伤津耗气,煎津成痰,一旦累及筋脉、关节,均可发为热痹。
1.肾虚湿热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病理机制
( 1) 肾虚为本先天禀赋不足:主要是指肝肾不足,尤其是肾。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肾为一身之根本,《素问· 逆调论篇》:“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病名日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虽然初起多以邪实为主,但必兼有本虚的一面。肾精亏虚:阴血亏虚而致热痹,可由后天因素所形成。如妇人产后津血耗伤;或久病之后,精血暗耗,阴盛阳虚,复与致病之邪气相结,邪壅而化热;或年老体弱,烦劳过度;或房事不节,耗损精血,均可致阴亏液乏。阴血不足,易致经络涩滞,生痰生瘀;易感邪气,邪痹经络。
( 2) 湿热为标寒湿郁而化热:寒与湿均为阴邪,阴邪主闭,寒性凝滞,湿性重浊,寒湿之邪侵入机体,留滞经络,气血郁闭而发病。邪郁病久,则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从而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发为热痹。而素体阳盛,嗜酒辛辣,内有蕴热等亦是促使化热伤阴的重要因素。清· 林佩琴《类证治裁》云:“ 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其它因素:如痰浊和瘀血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进一步病变的因素。痰浊和瘀血互结,以致病情缠绵难愈,日久亦易变生热毒。用药不当,失治误治也会诱导热痹证的发生,如长期服用辛香走窜之品及虫类搜风药,一则直接耗气伤阴;二则可使邪从热化,或久用温燥药物,重伤阴液。
2.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的中医认识
( 1) 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排泄障碍主要与脾、肾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中焦湿热蕴脾,升清降浊失职,脾精不足,导致下焦肾精失养,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本,下焦肾精亏虚,不能资助脾,精气转化,导致浊毒下注,瘀阻经脉,脾主四肢,
症见下肢痹阻。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水,主纳气。其中肾主水的生理功能与本病有关。肾主水,指主持人体的水液代谢。水液的新陈代谢,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将津液布散到周身去,供脏腑组织的利用,二是将利用后的水分,即代谢的产物排除体外。这两个过程,都属于气化的作用,没有阳气的温煦作用,是不能完成的,这是肾主水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水液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还有一个升清降浊的过程,也必须依赖肾中阳气的作用。水入于胃,由脾的运化上输到肺,经过肺的分清泌浊,清者经肺气发到皮毛为汗,浊者经肺气肃降,下流而归肾。下降于。肾的水液,又分清浊,经过肾中阳气的作用,清者上升复归于肺, 浊者下降渗入膀胱而为尿,如此循环,便维持了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在这个代谢过程中,肾的气化作用是贯彻始终的,如果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引起
水液代谢障碍。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此阶段的生理特点为肾
中精气逐渐衰弱。肾气衰在气化作用功能失常,肾的水液代谢功能障碍,肾气衰弱则不能
分清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的功能减弱。这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肾的排泄作用障碍相一
致。所以,我们认为,肾气衰弱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2)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关系密切,即中医所说的膏粱厚味,饮食不节,而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 肥者令人内热” (《素问· 奇病论》)。内有蕴热之人,均可促使风寒湿邪,逐渐化热,使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湿热痹。
( 3) 痛风性关节炎常同久缠绵,反复发作。
热痹的产生,包括内因和外因。邪气侵袭是主要外因,如直接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寒湿三邪郁而化热;内因多由禀赋素虚,调摄不慎,病邪复感,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如阳热体质,或阴血亏耗所致,由风湿热三邪郁于关节、筋骨、肌肉所致。
痛风性关节炎以肾虚为根本,湿热阻络为标。“ 年过四十,则阴气自半“ ,年过中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弱,这是人的正常的生理过程,生活饮食不节,而致湿热内生,阻遏经络,发为此病。该病标实为湿,湿性粘滞,邪恋经络,缠绵难愈,故该病常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 4)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多于午夜发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而中医痹证《素问· 痹论》日:“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素问· 四时气逆从论》指出:“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说明人体内阴阳失调,阳气多,阴气少,又遇外部风寒湿邪侵袭肌表,使腠理闭塞,加重热势,进而引起体内生热。《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日:“ 热胜则肿。” 热郁于内,风寒湿稽留,束于肌表,使分肉、血脉之气郁闭,产生排斥,扩张,则发生胀痛。《素问· 举痛论》:“ 寒气稽留,与炅气相搏,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对其午夜发病《灵枢· 顺气~只分为四时》指出:“ 朝则为春,日中为夏,只入为秋,
夜半为冬” 。并总结出疾病轻重变化规律是“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其机理是“ 朝则人气生,病气衰,故旦慧;同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
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5) 《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痛风性关节炎也具有“ 下先受之"的特点,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单关节,半数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关节,90%病例在病程中有大趾关节炎发作史,受累的关节依次有背、踝、足跟、膝、腕、掌指关节等。
3.清热利湿、益肾通络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治法
根据研究,我们认为肾虚湿热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的病理环节,中焦脾蕴湿热、下焦肾精亏虚、浊毒下注、瘀阻经脉。根据此病机,采取中焦清热利湿,下焦滋肾通络、解 毒泄浊、活血祛瘀为其主要治法。
在发作期,患者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根据中医“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故治疗以中焦清热利湿为主,佐以下焦滋肾通络、解毒泄浊、活血祛瘀;
在临床缓解期,针对肾虚的根本,治以下焦滋肾通络为主,佐以中焦清热利湿、解毒泄浊、
活血祛瘀。
总之,掌握本证,治以中焦清热利湿,下焦益肾通络、解毒泄浊、活血化瘀之法,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加减本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