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主藏血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5-12-15

“肝主藏血”的提法,首见于《内经》。《灵枢·本神》和《素问·调经论》中均明确提到“肝藏血”。有意思的是,以上两篇中所讲的五脏所藏,内容并不一致。《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素问·调经论》则云:“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二说中,《本神》所谓五藏,即气血营脉精,与五舍,即神魂魄意志,条理分明,结构清晰。较之《调经论》神志气血肉之说,逻辑更为严密。

在《素问·宣明五气》及《灵枢·九针论》中,五藏与五主则被进一步规范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两相比对,可以发现,在神志所舍、形体所主方面,五脏配属关系在《内经》中较为明确。而在五脏所藏方面,则存在较大争议。心藏脉还是意?脾藏营还是肉?肾藏精还是志?然而,对于肺肝气血,意见则趋于一致。

通过简单的思考,可以得知在肺肝气血共识的背后,或许存在这样的基础:通过对尸体或动物尸体的解剖,古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发现,在肺脏中存在大量孔洞,而肝脏则充满大量血液。这种实的基础,是不容臆想的,不容否认的,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肝主藏血”的功能,其本义是非常简单明了的:肝脏中储藏有大量血液。

不过,中医对“肝主藏血”的认识远不止于此。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上的演绎与推理,是中医理论形成的重要过程。这一点在《零起点》中已有一定论述,可以参考。《内经》中对于肝主藏血的论述,最为精辟的当属《素问·五脏生成论》:“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表面看来,这是在讲血在人体的功用。不过,王冰的注解,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也就是说,人体的血大体有两种状态,在觉醒时输布周身,维持生计;在睡眠时藏于肝脏,休养生息。这也正是“肝主藏血”经衍伸之后的含义所指:人体之血在休息时归藏于肝脏。

随着后世中医理论不断演进,肝主藏血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可谓集其大成者,不妨翻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