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之前竟还有朝代?教科书“误人”了

 红豆居士 2015-12-15

2015年6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可以初步认定山西陶寺遗址为“尧都”,尧舜古国时代不再是传说,而有了信史的证明。

《水经注》言“尧都平阳”,传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还有其他含糊的文献记载,众说纷纭。于是考古探索成为寻找尧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成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自1978年开始挖掘以来,发现了相应的居住区和墓葬区,陆续出土了陶龙盘、陶谷、彩绘木器等文物,还发现了最早的文字。

978-1985年陶寺遗址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已经出现了王权,这些发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都城考古判定都城遗址标准有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天坛、观象台、地坛)、王陵区、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相当于国库)和普通居民区。这些陶寺遗址基本都具备。种种证据表明,陶寺统治者已有能力调动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来修筑城池,并且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卫它。可以判定当时已形成了国家,而气势宏大的陶寺城址就是其“王都”,即帝尧建都地平阳。

发掘研究认为,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说明早在夏王朝建立,进入王国文明之前,黄河中游地区就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陶寺遗址的发掘,说明与之对应的尧时期已经进入了初级文明,所以最起码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更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重大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在晋南地区已出现了王权和国家,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陶寺文明的年代早于夏代,从而成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中心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向民众介绍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重大收获,证实陶寺遗址就是最早的“中国”。该遗址的发现,将华夏文明史从夏王朝又提前3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