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孩子读这三本绘本,不用打骂也能立规矩!

 honeypool_ 2015-12-16

  今天给大家推荐三本绘本,这三个绘本对开心的规矩建立很有帮助,分享给大家。
  NO.1《图书馆狮子》:规矩也可以是有爱的
  推荐理由:
  这是来自美国的绘本。因为主角是动物,孩子更容易觉得亲近,让他们兴奋。“规矩”的概念在这个绘本里,到处都是。
  启发孩子:
  遵循规矩的好处
  一头狮子,进入了图书馆。它在馆里走了一大圈,嗅嗅目录盒,蹭蹭书架,趴在故事区睡觉,跟孩子们一起听故事,不吵不闹,人们都很喜欢守规矩的狮子,把它当馆内最舒服的靠垫。守规矩的狮子,当然人人爱啦!
  正如整个绘本里,图书馆馆长一直在问:有没有人违反规定?为什么要有规矩呀,是为了大家都能好好看书。
  如果破坏规矩了呢?要接受惩罚。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安静的狮子不顾一切地大吼起来……狮子就要被赶出图书馆了。
  因为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合,任何人都不能大声喧哗,包括狮子。狮子却在大声吼叫,惊扰了所有人。因此,破坏规则的狮子理应受到惩罚,尽管它不是故意的。
  人们惩罚狮子,不代表不爱它!
  狮子为什么突然吼叫呢?原来是因为有个人摔倒受伤了,狮子在向他人求救,所以吼叫,他是善意的。当大家都知道这个原因后都很感动,终于图书管理员在一个雨天找到了蹲坐在图书馆门口渴望进门的狮子。
  引导孩子
  就像爸爸妈妈给宝贝立规矩,有时候发脾气了,或者批评宝贝了,都不代表自己不爱宝贝,其实是为了保护宝贝!
  在这个基础上,我还想额外对父母说两句。父母平日里给孩子立规矩,但并不代表规矩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图书馆为了狮子可以进行规则上的调整一样。
  而且,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同,规矩也需要有调整。因为我们必须要记得,规矩的设定,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让孩子恨父母,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学习把握分寸和尺度,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和适应社会。
  NO.2《我爸爸》:父亲角色在孩子规矩建立中的重要性
  《我爸爸》中,爸爸这个角色塑造都是格子和条纹元素,绘本里反应出的意象,就是有规矩、有力量、视野开阔等,这一点也明确地传达给我们:爸爸在孩子的生命里,应该承担起规则建立、意志力建构以及让孩子更自信、更有力量等。
  所以,《我爸爸》的绘本创作本身,就融入了规则在内。不过,能够让孩子真正理解规则,关键在于,是否爸爸陪孩子一起来读这个绘本。
  在小孩子心里,爸爸就是无所不能的,可以轻松打败小怪兽赶走小偷,可以站在高峰跨越障碍。所有的爸爸可能都在孩子面前吹嘘过自己的勇敢、智慧、强壮或者其他,体育在班里排第一,比猫头鹰还聪明,最能打架,歌唱得最好……而且说这些话时,尽管他们可能还穿着黄色格子睡衣,就像安东尼画中的爸爸那样睡眼惺忪。
  爸爸陪孩子轻松地读,甚至可以读着读着就把将绘本扔到一边,然后玩起来你追我赶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模仿绘本里的一些动作,然后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规则融进来。
  譬如上面那个爸爸“大鹏展翅”的动作,可以在平地上和孩子一起去模仿着做,给孩子立的规矩可以是:规定时间之内,手不能放下来。或者爸爸喊某个口号的时候,孩子从飞的动作,要还原成立正的动作,诸如此类。
  我们要始终记得,读绘本不是我们的目的,更多的是将绘本作为和孩子沟通的工具。
  在这样轻松的亲子互动当中,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力量,对力量的控制。这就是规矩建立的前提。
  NO.3《大卫,不可以》:在哈哈大笑中消化平日里的坏情绪,学习理解并遵守规矩
  这是一本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的绘本,画风乖张,文字极简。虽然未有什么台词,但全书都是在讲规矩。
  看看大卫,土豆一样的脑袋,桀骜不驯的眼神,三角形的鼻子,尖尖的牙齿,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对什么都想尝试,把墙涂花,打破碗和花瓶,光屁股光脚乱跑,洗澡玩水战,将一切东西敲得叮当响,睡前发上了人来疯……
  这不正是父母们嘴里不断在抱怨着的“熊孩子”的典型形象么?
  “不可以”是大卫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孩子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因为体验如此之深,所以,当我们的宝贝看到有另外一个小孩跟他们有一样的经历,一定会觉得很亲切,也很好玩儿,容易有共鸣。
  因此,在读《大卫,不可以》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在哈哈大笑中,帮助消化平日里因为被限制而积累下的诸多情绪。
  有一点需要提醒一下,如果父母只是按部就班地把这本绘本读给孩子,不少孩子极有可能并不喜欢,而且还会让孩子觉得,捣乱是应当的,因为大卫也这么做呀?
  所以,建议父母与孩子融入情景,以及角色扮演,来读这本绘本,这样就能将规则建立更好地融入其中。
  比如,大卫站在凳子上,想要去够饼干桶的这个画面:
  “宝贝,小哥哥在干吗呀?”
  “他去拿饼干桶。”
  “你看,他够得着吗?”
  “够不着”
  “那够不着怎么办?要是你也够不着一个东西,你怎么办呀?”
  “我有办法了,我搬个凳子!”
  “好!可是,你看到没有,大卫这样子,危险不危险呀?”
  孩子也许说危险,也许是摇头。父母这是可以鼓励孩子:“来,咱们去搬个椅子,你也试试。”这样,就从绘本阅读,进入角色扮演、在情境中思考的阶段了。然后,父母引导,原来通过椅子也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的。
  于是,答案揭晓:宝贝,以后要是你想要什么东西,先要跟爸爸妈妈说。
  这样整个过程中,孩子懂得了,可以爬高,但是要保护好自己;发现问题,可以使用工具;想要一样东西,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自己获取;自己能力有限的时候,借助工具;工具也不行的时候,要向身边的人求助。另外,有需求可以直接跟父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