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亲”女人和她们背后的故事

 木柳书屋 2015-12-16

 

 
 
 

“和亲”女人和她们

背后的故事

 

(本文转自:凯风网河南频道) 供稿:河雒 编辑:安静 仲德

导语

在封建社会的外交中,“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经常被统治者使用。史料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就出现了“和亲”的雏形。“和亲”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频繁使用的原因就在于,伴随着姻亲关系的建立,国家之间往往诞生出许多衍生物。诸如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制止战争的爆发、统治阶层的交叉、国家经济的互补、社会文化的交流,这些都对国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然而我们还应该客观的看到,“和亲”往往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无能和男权社会中女人悲惨的命运。


凯风网河南频道 供稿:河雒 编辑:安静 仲德

1.jpg
 
   一、一个事件为封建社会的“和亲”塑造了雏形

春秋时期,郑国攻打周边小国,周襄王姬郑以大国国君自居并要求郑国停止战争,然而郑文公并不买账,还把周国使臣羁押起来。周襄王认为是奇耻大辱,便重金贿赂狄国出兵攻郑,并在狄国攻郑之后迎娶了狄酋之女作为自己的王后。

 

周襄王 

尽管最后周襄王废黜了狄女的尊号,并将她打入冷宫,但是周襄王迎娶狄女的事件具备了“和亲”的性质,是封建帝王“和亲”的最早雏形。 【详细】

  二、两个女人贯穿了封建社会“和亲”的始终

(一)“落雁”谱写了六十年的太平盛世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15年),名嫱(或墙、樯),字昭君,汉族,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 据蔡邕《琴操》记载,王昭君在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成为一名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被选为和亲对象。北去之路黄沙滚滚、马嘶雁鸣,王昭君心绪难平,弹奏了一曲《琵琶怨》,南飞的大雁被凄婉悦耳的琴声打动,纷纷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王昭君 

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之后,不但劝其不要发动战争,还积极地把中原文化在匈奴间广为传播。“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就是当时匈奴社会的真实写照,汉、匈之间自此开创了60年无战事的太平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全图 

(二)“甲木萨”延续了两百年的辉煌 

文成公主,本名李氏(公元625年——680年),唐室远支宗室女,祖籍山东济宁(今任城)。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文成公主,第二年(公元641年)便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成为王后。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在冲破了重重阻力之后慢慢的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在吐蕃被尊称为“甲木萨”(藏语中“甲”即“汉”,“木”即“女”,“萨”即“神仙”)。自吐蕃与唐结为盟好之后的两百年,凡吐蕃有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文成公主剧照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随文成公主陪嫁的除了有佛像、珍宝、锦缎垫被,还有各种烹饪、医学、卜筮、营造与工技著作。随文成公主入藏的文士们引导吐蕃统治阶级记录松赞干布的重要谈话,整理政治文献,协助吐蕃的政治从原始走向正规,而松赞干布则派吐蕃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国学。唐人陈陶的《陇西行》中的诗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足以证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对土蕃吸收汉文化的影响之大。

 

唐时期全图 

  三、三种结局成为“和亲”女人无法改变的命运定式

(一)终一生,于异乡 

刘细君,江都人(今江苏省扬州市),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室宗亲。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刚封为公主的刘细君嫁给乌孙王猎骄靡,希望达到和乌孙国联合制匈的目的。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和亲之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

 

细君公主像 

刘细君到达乌孙后,乌孙王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命工匠专门建造宫室。汉武帝也令人给刘细君做了乐器“阮”(秦琵琶),以解思念故乡之情,并命汉朝使者每隔一年前去探视。然而乌孙王年事已高,刘细君的年龄和他的孙子年龄相当,再加上言语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全无感情。细君公主因思念故乡,作了《悲愁歌》(《细君公主歌》、《黄鹄歌》)以表达在塞外生活的艰难与悲愁,并于和亲五年后去世,再不曾归汉。 

悲愁歌 

(二)垂暮年,归故土 

刘解忧(公元前120年——公元前49年),解忧公主,出身皇族,是楚王刘戊的孙女。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武帝为继续巩固与乌孙的联盟,将二十岁的刘解忧嫁给了乌孙国王之孙岑陬。岑陬死后,翁归靡继承王位,对解忧公主言听计从,关怀有加,这也维系了汉与乌孙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

 

解忧公主剧照 

解忧公主在西域生活了五十余年,时光荏苒,从最初的二八少女到后来的垂暮老妪,解忧的境况再不如当年,自己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也相继病死在西域。于是,解忧公主上书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用词情真意切,凄婉哀绝,汉宣帝为之动容,便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将七十岁的解忧公主和她的两位孙子接回长安,赐给她田宅奴婢,仍然把她当公主对待,以表彰她为国牺牲的精神。红颜出国白发归,物是人非浊泪流。回归故土时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恐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描述了。

(三)从异俗,嫁爷孙 

咸安公主(燕国襄穆公主,公元?年—808年),唐德宗之女,母不详。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请求和亲,唐德宗起初不同意,但因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对唐政权给予了很大帮助,便同意亲生女儿咸安公主与回纥和亲,并改“回纥”为“回鹘”。咸安公主自幼在宫中学习琴棋书画,遍颂汉文典籍,同时习武练箭,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公主,加上天生丽质,聪慧有加,被可汗“惊为天人”。

 

咸安公主

据《白氏长庆集》中记载,咸安公主的和亲对维护双方的姻好关系,以及两国的绢马贸易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即便这样,咸安公主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和亲后不久,天亲可汗即死,忠贞可汗立;忠贞可汗死,奉诚可汗立;奉诚可汗死,宰相怀相可汗立;咸安公主按回鹘的传统先后嫁给了这亲祖孙三代的四任夷族首领。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咸安公主死于回鹘。消息传回长安,时任皇帝唐宪宗“废朝三日”,追封咸安公主为燕国大长公主,谥号襄穆。

  四、结语

毫无疑问,封建社会的“和亲”制度从历史作用来看,其结果都是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而且也对民族融合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然而从一个侧面看,本应由铁血男儿喋血疆场的责任,却转嫁给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着无声战斗的红粉佳人们,这不能不说是统治者的懦弱和政治上的无能,正是这些懦弱和无能改写了那些还处在花季年龄的少女们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美丑对错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