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及类型

 江山携手 2015-12-16

校园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及类型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校园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校园文化自然以科学知识的传播、创新为特点,是群体文化中较高层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内容广泛,它包括三部分,即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属学校物质文化的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绿化的环境等;属学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休息制度等;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科技活动等。

概言之,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文化,它是超越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与方法渗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它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人文的、向上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氛围,这种文化体现了治学之严谨,人文之关怀,艺术之品位,审美之感动,创新之激情,儒雅之风范,诗性之世界,理想之追求,健康之精神……总之,这种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汇聚、传递、改制、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发展,建设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校园文化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园文化应体现校园精神和风貌,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民族的、本地区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从而使之具有独特、持久的历史效应。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校园文化还应是能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整体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第五、丰富性。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发挥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愉悦身心、艺术审美、陶冶个性、行为训练等多种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育人功能。作为潜在课程,“润物细无声”。“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理论探讨、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等,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五是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

六是激励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出色。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七是凝聚作用:校园文化形成了传统,就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趣和行为作风。师生会自动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学校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的分类

1、校园文化就其模式而言可分为显形样式与隐形样式两大类。比如,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园中的显形文化。而隐含于学校师生、管理人员自我意识中的价值概念、教育观念、归属意识,以及群体心态、集体舆论、教学风格、管理作风、精神氛围、校风、班风、传统等,则可以称为校园的隐形文化。

2、校园文化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

3、从层次来说,校园文化又有浅层次与深层次之别。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康乐型”,它是以娱乐消遣、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为主要目的活动。深层次的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维探索型”,如探讨哲学、伦理问题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等。

4、校园文化还可分为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组织文化(也称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实施策略、规章制度和传统特色等;课程文化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动;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教师的师德、师能、师智、师魂等;学生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风格,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环境文化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比如软硬件设备、学校布局、学校卫生、学校绿化、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等。

六、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

1、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文化组织

担负文化使命:传承、创造、交流和应用

身处文化背景:“尊师重教”

3、学校文化需要自主建设

(1)学校文化需要自主创造,不是说有了学校就有学校文化。“有知识,没文化”:学校的官僚化、市场化、庸俗化。

(2)学校需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过滤、净化。取其精华:科学、民主、开放、效率等。去其糟粕:重男轻女、不讲科学、不讲卫生、重人情轻制度等,个人中心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放任主义、物欲主义等。

(3)学校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学校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形成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源自学校文化

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

物质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2、校园建筑建设

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要求实用、审美相统一。宿舍、食堂实用性较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筑还要按照卫生角度设计,在朝向、采光、照明等方面按照要求规范设计。

3、校园自然景观建设

使校园的花、草、树、木、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4、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

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5、教室文化建设。名人画像或艺术画;名言警语;校训校规、班训班规;奖状红旗;黑板报;阅览角。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学校领导文化建设

1、领导素养与学校发展

2、教育领导的特殊性

不是官员、不是商人,而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与向导者。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继承者、领导者、设计者、弘扬者和创新者。校长要继承学校文化,新校长不能推翻学校原有的文化;校长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校长的影响力来源。重要的是非权力性影响。知识:全面、深入、具体;能力:表达、决策、组织、协调;情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对于学生发展的关爱;人格与道德:品行高尚,不以权谋私。

4、学校管理即服务。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管理应该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

5、人人都是学校管理的主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动车——每节车厢都是动力源

6、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校长是学校先进文化的代表,在适应主流文化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其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的整体要求,其自身的品格、修养、风范也应成为师生的楷模。

校长要善于开发、整合、利用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任何物质形态的投入,又都赋予一定的精神和文化,任何学校的设备和建筑又都是以一定的精神内涵为引导和文化形态共同发生着教育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即建设学校文化,而这种思考又以校风、学风、教风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独有的品牌力量。一所学校所表现出的文化无不凝聚着校长在执行学校文化中“魂”的作用,这种影响不在于物质上是否充裕,而取决于精神上是否充实。文化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能超过经济和物质投入的影响。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制度与学校发展。作为管理的手段:制度是学校发展中超越人治,寻求突破的杠杆。作为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所好学校,不是仅看有无制度,还要看制度中体现着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看这些制度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否体现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关心和激励,是否体现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追求崇高的师德。当然制度仅是文本,校园文化在制度上的体现,更要看教师自觉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当一所学校的教师自觉地用纪律约束自己,将执行制度变成自觉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学校教学秩序定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学校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考核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关注是否有完善的制度,而且关注是否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在制度中,更是要关注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因此到学校看一看,就是看体现校园文化的“制度”。

2、学校制度的地位、作用。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物”上,而且很多一部分是体现在制度上,一所办学质量高的学校,都比较强调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应该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但确有很多人不喜欢制度,认为制度就意味着束缚,是对自己手脚的捆绑。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没有对他人的束缚就没有你的宽松,当然没有对你的束缚也就没有群体的和谐。完善的制度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学校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学校制度具有导向、凝集、激励、规范等功能,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才能有章可循,从而培育优良的校风,提高管理的效能。

3、学校制度的制订

(1)科学。权、责、利的统一;科学的论证。

(2)民主与集中。教师民主参与学校制度;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民主的局限:低效与暴力;民主不是给予的,而是争取的。

(3)人性化

4、学校制度的执行

5、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违规。真的违规了吗;教育立场;情感投入;慎用、适量;不能算总帐;公平。

(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与学校发展

2、培养师生员工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几个“意识”来体现。一是责任意识。作为学校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教师、干部、职员和学生,任何人都有建设、维系学校文化的责任。二是传承意识。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一代代师生的传承,全体成员以自己的言行、价值观、信念、气质和精神延续着这种文化。三是吸纳意识。作为学校中的成员,还应该注意借鉴其他学校的学校文化、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注意与本校文化的有机融合。四是创新意识。学校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惟有建立在以学校内涵发展基础上的同时又注意创新的学校文化,才能保持学校文化的生命活力。

3、学校理想、信念建设

许多学者在研究西方国家的自杀率为何居高不下时,发现这些国家的具有两个特色,第一,都是器物层次非常发达的国家,第二,都是制度层次非常完善的民主国家。那么在两者都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一些人为啥不想活?原因就是因为丧失了理念,没有精神寄托。因此理念层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层次。所谓理念,就是教师有精神寄托,有道德和价值的追求,当教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自己,在学校精神的引领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从管理的角度看,没有规范的管理是随意的,基于规范的管理是稳定的,超越规范的管理才有可能是“自由”的,超越规范不是没有规范,而是在充分认同规范的基础上,将规范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自觉贯彻在日常行为中,并以更高的道德与精神的追求来要求自己。因此理念层次的管理是超越规范管理的管理,它依靠的是道德和精神的追求。所以如果学校在充分尊重并提升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用学校的目标去凝聚全体教职员工,是学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一些学校采取“凝人心、聚人气”的策略,就是意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反之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缺乏理念,缺乏坚定的信念,虽然有完善的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也能做到秩序井然,但可能仅此而已,要想再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已很困难了,因为这是在约束下被动执行的结果,而不是通过主观能动得到的发展,因此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有了精神追求,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就会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教师的才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有了精神追求,才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才会在教学实践中伏案苦读、潜心研究、呕心沥血。

理念层次的校园文化不象“制度”层次和“器物”层次可以用眼睛看的到,它是弥漫在校园的空间里,最终是通过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的,所以只有到学校里在与教职员工的交谈与聊天中,才能感悟到它的存在。经常所说这个学校很正气,实际上就是说教师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形成的舆论氛围,舆论氛围是校园文化理念层次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集中的体现。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左右学校的发展,它的作用之大决不能低估。“文化如果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因此学校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有精神追求的以正确舆论氛围凸显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4、人文校园建设。有品位:拒绝庸俗

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动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

5、和谐校园建设

(1)领导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理论。

(2)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情感

(3)教师与学生之间:尊师爱生

(4)学生之间:竞争合作,关心:意识与能力

(5)师生与工勤人员

(五)、学校特色建设

1、特色建设与学校发展。规模稳定;制度规范;质量提高;特色构建。

2、确认学校办学理念

五心教育,忠心:祖国;爱心:社会;关心:他人;孝心:父母;信心:自己。

3、办学理念的提炼。阅读:寻求灵感,避免低水平重复;反思与研究;写作;发表:公开发表、内部交流、博客。

4、化理念为行动

将学校办学理念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信念与行动。途径:校训、校歌、校本课程、标语等。

5、整体营销。寻求政府的认可;新闻报道;对外交流:对外推广,接待参观。

八、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解决的几对矛盾

  1、硬件与软件的矛盾

  就物质文化而言,现在的校舍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但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的较多,落实在行动上较少。

  2、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3、社会开放与校园封闭的矛盾

  学校教育,构筑的是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但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互补,才能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作者;宾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