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诊断及治疗的2015回顾(来源:Acute Ischemic Stroke: Overcoming Barriers by Improving Systems of Care): 1、 缺血性卒中临床症状并非特异且在早期(发病6-12小时内)往往缺乏平扫CT上明确的脑梗死表现,因而造成卒中静脉溶栓病例中卒中模拟病的比例也较高(3%);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为应用可靠的早期卒中识别量表(如ROSIER)及使用更好的影像检查模式(平扫CT CTA,快捷多模式MRI,平扫CT CTP CTA等); 2、 美国急诊医师对静脉溶栓的态度也有了积极的转变,2015版ACEP指南将阿替普酶3-4.5h的静脉溶栓推荐级别提高至B级推荐;而神经科医师(AHA/ASA指南)早已肯定了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的长期获益。 3、 美国跟着指南走卒中项目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静脉溶栓越早,获益越大。OTT每缩短15分钟,院内死亡率下降4%,SICH下降4%,而出院时独立活动及出院直接回家的概率也均增加3%; 4、 再灌注治疗的时间成了眼下美国卒中诊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其也是整个卒中急性期诊疗的系统改进的重要指标。美国医院参考芬兰赫尔辛基总医院及丰田企业精益化路线等不同的先进管理经验,近期的卒中目标数据显示美国多数医院的平均DTN由77下降至67分钟,而DTN达标(<60分钟)的比例也显著增加(26.5%上升至41.3%),同时伴有多数临床指标的改善; 5、 随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5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干预结果的发表,对大动脉闭塞造成的缺血性卒中进行血管内干预的做法也成为临床常规(2015版AHA/ASA指南已经更新)。为普及血管内干预(其被认为是使用频率不高但影响重大和需要广泛开展的一项治疗),该项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卒中中心认证时的必须条件。 6、 远程卒中是促进卒中急性期快速诊断及再灌注治疗的重要补充,也是欧美目前极力推广的一项治疗策略。部分地区的该项目(如MGH Telestroke program)已经获得可观的正性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