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该词条正在审核,请稍后尝试 基本信息简介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卜筮之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虽是筮占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由于孔子的重视并著“十翼”,《易经》由卜筮之术上升到哲学高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 历史八卦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所创,《易经·系辞·下》载:“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学的早期发展史,传统之说以“易更三圣”为主,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 易由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说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种:①王弼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②司马迁等认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绎。③郑玄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④孙盛等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马迁等人之说法影响最大。 从大陆近年考古发现表明,王弼之说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据《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中,亦可见一斑。 易之成书及卦序,夏之《连山》以艮为首卦,商之《归藏》,以坤为首卦,周之《周易》以 乾坤为首。 《易经》成为显学,同汉代儒家兴起使其经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官方学术息息相关,因此易学地位确立是从汉代开始。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战国古《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刘歆还用《易经》来统贯儒家整个经学系统,即冠群经之首。此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这就意味着《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 释名易 “易”有几种解释: 1.易简、变易和不易,“易简以言其德﹑变易以言其气﹑不易以言其位” 《易纬》 2.指《连山》、《归藏》和《周易》。《周礼?春官?宗伯》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三易之中,“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汉书?艺文志》并未列出,只有“《周易》”流传下来。《连山》据传是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的易,成书于夏朝。《连山》以“艮”卦为首,“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黄帝时代为《归藏》易,殷商朝代用以占筮。《归藏》易以坤卦为主,“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周易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爻辞为为周文王所创而得名,流行于周朝及后世,卦序以乾坤两卦为首。 《易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即经学中《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之一,据历史记载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纂和修订。在先秦至西汉末之前的儒门中,《易经》的地位不高。 《易经》被冠以群经之首,则应归功于西汉末年大学者刘歆。刘歆认为:“《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序》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刘歆用《易经》来统贯整个经学系统,等于承认《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 易传据《史记》载,春秋时期,步入晚年的孔子对周易按儒家思想进行注释,整理编纂了《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共计十篇,称作“十翼”。 汉武帝时期,“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 对《易传》为孔子所编纂修订之说,历史上看法不一。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证明此说不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