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羽毛球

 boai1976 2015-12-17


小波寄语我们应该要根据击球的需要,对握拍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不能局限在所谓“标准握拍”的框架内。

握拍在变,为的是什么?

自然是为了更合适的击球。


我们击球经常要考虑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1、力量

比如在正手后场击打高远球或者杀球,我们需要足够的力量,从而我们的握拍的时候需要更加的有力,甚至我们在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到,专业运动员在引拍的过程中已经握成了教科书上所谓的错误的握拍法—拳式握拍。

2、出手速度

听过熊国宝反手技术讲座的朋友相信对熊导的反手平抽球以及反手扑球还有一定的印象。

而熊导的这两项技术的握拍其实是不同于李再福《追球》过程中的握拍的,虽然他们对应了同样的球路。

比如在反手平抽的时候,熊导作为单打运动员,他更注重的是出球的深度、力量,所以熊导会才有旋转发力的方法,所以这种握拍拇指顶在了侧棱上。

而李再福更强调的其实是出手速度,即更适应于双打里快的出手节奏,所以并没有旋转发力,而是以一种接近自然握拍的方式进行击球。3、反应时间

其实类似于第二点,就算同样的球路在不同情况下他们的握拍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以反手平抽为例,如果是反手接杀的平抽,在准备时间很短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出旋转发力的动作,所以拇指顶在侧棱未必是最合适的方式。
4、控制

最大的标志就是网前。

网前球对于控制的要求远远大于力量。

所以在握拍的时候更加重要的是两个控制手指—大拇指以及食指。

如下图所示,依靠敏感的大拇指和食指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住球的落点。

当然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因素,但是主要的可能是以上几点,现在我们来学下六种握拍法。

1、正、反手扑球的握拍:
扑球最追求的应该是出手速度,以最快的速度出手发力对对手进行打击,这样对于角度的控制以及力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所以采用的是下图所示的握拍,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出手。

2、正、反手平抽的握拍:

不同于扑球的握拍,而是一种类似于自然握拍的方法。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与出手速度的兼备。
3、正、反手被动后场的握拍:

这种握拍其实适合的是被动情况下的发力,未必是最适合打出对角网前过渡球的握拍。

为了充分发力而摆脱击球点在身体后方的限制,从而采用以下的方法:

将大拇指顶在了棱上。

这样就可以充分借用了手腕的力量从而摆脱后场被动的局面。

总的来说,握拍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

“宗”就是你击球的目的,如果为了追求力量,球拍握的可能更紧;

如果为了追求网前控制,前两指将成为主要的支点;

如果追求速度,那么直来直去的握拍将是一种好的选择……

当然也不仅限于此,比如在网前被动勾对角,大拇指的位置继续保留在标准握拍未必是最佳。

反手接杀勾对角小球时,持拍手虎口对在第一条斜棱上,影响击球时的拍面角度,对角线球出球角度大。

应将虎口对在第三条斜棱上,掌心完全空出。

这种握拍,能得到最佳勾对角线球的击球拍面角度。 
时刻去体验拍在你手指的位置,根据你的击球目标而去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握拍,不要再因为握拍而击球,我们应该是因击球而握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