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粹针灸:对付中风有一套!【2】

 我的学习阁楼 2015-12-17



    【提要】《[参]国粹针灸:对付中风有一套!【2】》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中医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骨禺、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口眼歪斜,中风,地仓、颊车、人中、合谷。”对中风的一些具体症状表现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本病急性期治疗,除脑出血、脑血栓重症昏迷期,应采用针灸与中西药物综合治疗抢救外,一般可单独用针灸治疗,收效良好,尤其是脑血栓患者,更为合适。对于重症昏迷患者的抢救,积极配合针刺亦可起到一定的作用。那种认为急性期禁忌针刺的说法,证之临床似不尽然。对于亡阴亡阳之脱证,针灸治疗似不可及,尤其是出现呼吸减弱或伴发有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更应密切注意。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瘫痪,毫针刺多用三个穴位处方:一是头面部穴位,如百会、本神、风池、地仓、巨骨、下关,甚至睛明。再者循经穴位,一般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临床选用手足阳明经,主要有宣通气血、滋养筋骨,以促偏瘫恢复的意思。但也可见少阳经和太阳经部位的病变,临床应选取相应经脉穴位。第三是局部取穴,如某关节出现明显的僵直和拘挛,或某局部出现水肿或瘀血,躯干或肢体某部位出现剧烈疼痛等,均需用局部取穴的办法以缓解症状,当然,也可以取远道的特效穴。除用毫针刺法外,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头针、耳针、水针、脑超声波、微波照射等疗法,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尚难肯定某一种疗法具有特殊的疗效。若有多种疗法相互配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在穴位的选择方面,从实验中观察到,针刺风池、风府等穴对脑血流图、脑电图的改变较为明显,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对处于朦胧状态的患者,针刺人中穴,加强刺激,可迅速使其清醒,并可持续1~2小时;针刺舌下金津、玉液两穴,对上肢瘫痪久治不愈者,针后往往可立即举臂,但为时较短暂;针刺三阴交,对足下垂有较好的效果;三间穴透后溪,对手指不用者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针刺手法,本病急性期一般认为不能用强烈的针刺手法,并认为强刺激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值得注意。但我们对风阳上亢、心火暴盛的急性期患者,针刺太冲、涌泉、劳宫等穴,均行持续的紧提慢按手法,刺激较大,未见有不良反应。

     中风恢复期的辨证治疗

    对中风卒中期的抢救及后遗症瘫痪的治疗,各地报道甚多,疗效可以肯定,而恢复期的治疗,注意较少。在恢复期,因机体气血阴阳的严重失调,除偏瘫外,常伴有一系列的全身症状,总之是正气虚弱,邪气留恋,必须及时治疗,加速后遗症的恢复。因此,积极地进行全身治疗,甚为重要,处理得当,全身状态好转,肢体瘫痪恢复亦快。根据大量病人的临床观察,一般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1)肝肾阴虚,余邪未清:临床表现为神志时清时昧,面颧潮红,尤以午后为甚,虚烦不寐,心情不安,或躁动不静,夜难入睡,头痛耳鸣,口干不欲多饮,血压偏高,或心悸不安,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等症。治当滋养肝肾,潜阳息风。取双侧神门、三阴交、太溪、复溜、太冲。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临床表现为沉睡嗜卧,唤之能醒,倦怠懒言,痰多而黏,言语不清,语声重浊,饮食不多,大便易溏,肢体瘫痪、肢冷或偏瘫肢体紫暗,舌质胖,边有齿痕,舌苔浊腻,脉象缓滑等。治当调补脾胃,宣化痰浊。取双侧脾俞、胃俞、中脘、丰隆、合谷、太冲。

    (3)心脾两虚,气血两亏:临床表现为面色少华或苍白,精神委顿,神志清楚,少气懒言,心慌易惊,夜寐欠宁,饮食减少,自汗出,血压偏低,肢体瘫痪,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或迟缓无力等。治当调补气血。取气海、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在以上辨证处方的基础上,可酌情予以对症加减,每日针灸1次,治疗5天停1天,1个月为1个疗程。

    在恢复期,不少针灸医生较为重视对偏瘫的治疗,对兼症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加以兼顾,更有不少医生认为偏瘫康复的决定因素在于急性期的急救。这些都有一定的临床依据,确有其道理。但后者非针灸医生所能控制,前者又非可“毕功于一役”,故切实地抓好恢复期的治疗,在针灸医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在恢复期,患者症状繁多,从辨证的角度去认识并加以治疗,既抓疾病的证候特点,又可提纲挈领,治病求本。综览中风恢复期的临床表现,结合此期的主要病理演变特点,我们总结出三个基本证候类型,当然,可能挂一漏万,但具有较明显的普遍性。

    本组选用穴位基本是根据病例的证候性质,选用相应的穴位。其中,肝肾阴虚、风阳未靖的证候,多属上实下虚证,故肝肾两俞当用补法,行间一穴当泻,以息未靖之阳。神门宁神定志,既改善症状,而且通过宁神有助于阴气的来复。对于脾胃虚弱、痰浊不化的证候,脾胃既虚,痰浊一般难以骤化,故采用健脾胃以化痰的方法,用脾胃二俞,必要时用足三里,均宜用补法,对中脘则可结合病人的体质,采用泻法或较强的刺激。对于这类病证,应用浅刺久留的方法,不可企求速效。对于气血两亏证,常见的为心脾两虚之象,除以上的穴位,还可考虑以各种方法调补气血,以资气血的来复,当然,其手法当以补法为主。

    此外,我们强调恢复期的辨证治疗并不是单纯分型治疗。恢复期在清理余邪、调补正气的同时,必须兼治肢体瘫痪,这样才能获得效为满意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