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文的直角引号(「」、『』)源自哪里?

 pgl147258 2015-12-17

【叶王的回答(135票)】:

略作了点简单的考证。最早使用直角引号的中文出版物是清末王煜初(炳耀)所著的《拼音字谱》(1897年出版),直角引号是他在「句义表」中列出的十种符号之一,他称之为「释明之号」。倪海曙在《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1959年)中对此书的评价为「这是最早的中国人自定的新式标点符号。新式标点符号在中国是由切音字著作首先使用的。」照此说法,这应该就是直角引号在中国最早的源头了。王煜初曾于1895年编辑出版过六卷本《中日战辑》,可见他对日本是很有了解的,他将当时日本使用的直角引号引入中国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不过此后很长时间内标点符号的使用一直没有通行的方案。1914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为写日记而自创了一套标点符号,其中不仅有单矩、双矩,甚至还有三矩(如图,「矩」就是直角引号,取自安徽教育出版社《胡适留学日记》)。从胡适需要自创符号来看,当时标点符号的使用还是相当混乱的。

1916年胡适又在《科学》上发表长文《论句读及文字符号》,首次将此符号取名为「引号」,同时收录了日式直角引号与西式弯引号。他指出西式引号不适用直行文稿,并对引号的用法作了补充修订。(下图取自《胡适留学日记》中的该文摘要)

后来在《新青年》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都开始讨论如何修订新式标点符号,最终《新青年》于1919年第7卷第1号刊发《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其中就使用了直角引号。

1919年4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半农、钱玄同、胡适一同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交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其中直角引号的用法和《新青年》中规定的一致,并依据胡适《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定名为「引号」。1920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这也是中国首次由官方颁行的法定标点符号。

【孫志貴的回答(16票)】:

其实这个问题是我刚刚在另一个问题的评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7571里问 @梁海 的。后来我在日文维基里查到一些线索,我也读不懂日文,只是猜。我就分享一下我的猜测。

在日文维基的括弧词条对「鉤括弧」(即直角引号)有这样的介绍:

  • 旧来、人の会話部分を書く際に文頭に置かれた「庵点」と改行を示す記号の「鈎画」の間とに囲まれていたところから、会話の箇所を囲む括弧として鉤括弧が出来たと言われ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0%8C%E3%80%8D#.E9.89.A4.E6.8B.AC.E5.BC.A7.E3.80.8C.E3.80.8D

这里就提到了「庵点」,再到庵点的词条里去看,庵点好像是原来日文中用来表示唱歌的起始的符号(词条页面有张图),而近代(我想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时期吧)开始使用的直角引号「就是来自庵点。 (而」是来自鈎画 ,见 @李淼 的答案。)

  • 庵点は近代になって『「』(始め鉤括弧)の元にな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A%B5%E7%82%B9

加上做古籍字体数字化的设计师 @厉向晨 找到的直角引号中文文献最早也是民国时代的(详见本条答案的评论),所以很可能直角引号是来自日本。

希望懂日语的朋友能详细读一下这两条日文维基,解解惑。也希望还有其它的证据出现,这个问题原本也是我想弄清楚的。

【小叶子的回答(13票)】:

这条答案是来自于@唐逍 兄答案中的wiki词条。怕太长,所以就单发了。wiki上的内容,关于诞生历史说的不太详细,所以我又查了下其他资料,但是也没有太过与肯定的答案,毕竟年代久远。而有篇论文说的比较有趣,写在下面:

“大熊智子「引用符を用いた会話文表記の成立」『東京女子大学日本文学84』(1995/09)”

首先,直角引号在日文中叫做“钩括弧”,前半部叫“庵点”,后半部叫做“钩画”。在江户时期之前的文献中没有发现。而括弧也不是同时出现,而是分了先后:

庵点出现较早,最开始是标明诗歌的开头。江户时期,歌舞伎艺术得到了发展,而歌舞伎的台词剧本中,表明台词的开始部分,就使用了庵点。

而钩画,最开始出现于日本的“汉文”,也就是中国古文传到日本后,日本的一种解读法。由于古文中没有段落的表示,因此日本人用钩画来区别段落。

进入明治时代以后,钩画才开始用作庵点的“关闭”。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