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义之财:揭露二战日本财阀压榨美军战俘

 菩提树下思如泉 2015-12-17

01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地面部队遭受巨大失败,这是美国军事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奇耻大辱,超过2万名美国人成为日军的俘虏。这些战俘被迫在日本工业企业充当奴隶劳工,被迫与自己的国家为敌,以他们的劳动力维持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

日本交通部致电军方 热切盼望使用白人战俘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8日凌晨日本军队开始在亚洲广大地区向美国军队和平民开炮射击。当天黄昏之前,在亚洲大陆,除了华北的一个偏远的海军陆战队守备队军营之外,其他美国驻军都得到了向日军投降的命令。第二天美国国会向日本宣战,太平洋上飘扬星条旗的地区都处于遭受日军袭击的危险之中。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美国地面部队遭受的巨大失败是美国军事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奇耻大辱,超过2万名的美国人成为日军的俘虏。

1942年9月8日,盟军情报员破译了日本的一个绝密电报,这是日本运输和交通部门的负责人发给日本运输舰队指挥官的。电文中说:“由于日本劳工极端缺乏,热切盼望使用白人战俘。希望每艘返回日本本土的船只上面都能够搭载一些白人战俘(包括运输船和军火船)。”运输舰队司令要求日本交通运输部门的负责人提供每个月所需白人战俘劳工的具体数字(越精确越好)......日本交通运输部门的负责人要求日本运输舰队能够尽可能多地往本土输送劳工,要想方设法,比如说把白人战俘像货物一样堆在甲板上。

日本的工业部门如此急切地希望增加在他们厂矿、船坞里劳动的战俘数量,他们希望商船也能够像军舰一样搭载白人战俘送到日本劳动。开战之后,日本的很多商船被动员起来,成为日本政府的“辅助海军”。事实上一些日本的大公司有自己的商船队,特别是三井、三菱、川崎重工这样的大型财阀——他们成为白人战俘奴隶劳工的最大进口者,非常有效地用自己的轮船运回了新的奴隶劳工。

日本交通运输部门和海军运输舰队之间的急电在1942年9月发出之后,美国和其他盟国的战俘开始大规模地抵达日本本土。其实早在1942年月1日,战俘就被送到日本本土和占领区的日本公司的工厂里劳动了,当时三菱建造的阿根廷丸从关岛驶向日本,在甲板上搭载了400名美国战俘,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平民。两天后,三菱建造的新田丸从威克岛取道马尼拉驶往日本、朝鲜和中国,它搭载了1500名战俘,绝大多数是美国人。

在整个1942年间,白人战俘被持续不断地送往日本,9月8日的这份急电可以算作日本工业部门的急切呼吁,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日本工业部门需要更多的战俘劳工,以满足于日益增长的日本战时工业的需要,他们的工厂正开足马力满足日本战争机器制订的生产指标。

考虑到日本工业界的需求,东条英机在1942年6月25日召集战俘营的指挥官们在东京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他宣布:“白人劳工和有技术的白人战俘要被利用来满足日本的工业生产需要。”

02

转运战俘的“地狱航船”缺水缺空气 舱内尸体、粪便、呕吐物混杂

1942年9月日本运输部门负责人在广播里声称,日本的商船在“每一次回程”中都必须带上白人战俘。不管是什么商船,不管商船上运输的是什么——部队、军火和补给——只要这些商船的船长调转船头,准备航向日本本土,他们都必须遵令携带尽可能多的白人战俘返回日本,这些白人战俘将被塞进肮脏的货舱。战俘们被紧紧地挤在货舱里,没有地方坐卧,只能在白天轮流着偶尔出来放放风。

在1944年10月的一次航行中,三菱公司建造的榛名丸货船上载着1100名美国战俘,他们全部被锁在船舱里,他们只是船舱里的乘客之一,货舱里除了战俘外,还有马匹和煤炭。幸运的战俘们可以坐在煤堆上。更多的是不幸的战俘,他们只能挤在船舱里,这次航行,共有60名战俘死在了船上。幸存的战俘说臭气熏天的船舱让人难以忍受。

战俘们能够从他们称之为“地狱航行”的航程中存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这里,日本的官方记录讲述了一个残忍的故事:日本方面共在海上转运了55297名盟军战俘,其中10853名死于轮船沉没,其中包括3632名美国人。至少有500名美国战俘是因为饥渴而死的。日本方面记录的所有战俘的死亡原因都是轮船的“机械故障”,他们从来不承认造成这些死亡数字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轮船上令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以下是医护兵哈里·梅诺兹(Harry Menozzi)的描述,他在1942年从马尼拉搭乘川崎重工船厂制造的长门丸前往日本:

当时我们这批战俘身体状况十分糟糕,体重严重不足,深受痢疾、疟疾、脚气和其他热带病的折磨。由于船舱密闭,拥挤不堪,船舱里的酷热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一些人甚至都要窒息了,有些人甚至因为忍受不了恶劣的环境,想要自杀。在我们的航程中我们记不得有多少同伴丧生。我们的厕所就是放在船舱中间的两个5加仑的汽油桶,由于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拉肚子,所以那两个汽油桶总是满满的,粪便都溢出来了。日本人一天只允许我们每天把汽油桶拿出去倒两次。我们这些战俘在船舱里就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这种恐怖的状态用语言是难以形容的。我们身上的虱子加起来估计数以百万计,它们增加了我们的痛苦,这些可恨的血吸虫把我们折磨得快要发狂。

根据罗伯特·道(Robert Dow)对运载着1500名战俘的三菱造日照丸在1944年7月的一次航行的记述,这种噩梦在战俘的生活是很普遍的:

当战俘们挤在一起时,内心是相当恐惧的......越来越多人被日本人推下船舱,很多人摔倒,遭到后来者的踩踏。日本人命令我们朝一个打开的舱门扔掉所有随身物品,除了身上穿的衣服,这个小舱很快堆满了。船舱里几乎无法呼吸,恐慌的气氛笼罩在人们心头。战俘们发出尖叫、昏厥、死亡......不久,我们这艘船停了七天......发了疯似地讨水喝的战俘们被日本人堵上嘴捆起来......如果你所站之处正好是水桶翘起来的地方,那你就连一杯水也喝不上,有时甚至连一滴水也抢不到......我们进入中国海域时遇到了风浪,很多人晕船。他们大吐,把呕吐物吐在罐子里,不一会儿污物就溢出,弄得甲板和我们身上到处都是......语言永远不足以形容那条船上的战俘生涯。死人会被抬到船尾,日本人就让尸体躺在那里,直到上级允许把他们抬到顶层甲板上抛出船外。

03

不承认战俘应受国际法保护 称“我们不承认红十字会”

在1941年12月中旬,已经有数千名美国军事人员被日军关进了战俘营。美国驻柏林和瑞士的代表请求瑞士政府向日本政府传达以下紧急讯息:

美国政府请求瑞士政府驻东京的代表就以下几点与日本政府进行沟通:美国政府是1929年7月27日通过的《日内瓦战俘公约》和《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的成员国,美国政府现在要援引这些条款要求日本政府善待美国战俘和平民。

此外,美国政府援引《日内瓦战俘公约》,要求日本政府善待所有被日军俘获的美国平民,日本政府应该遵守《日内瓦公约》的这些条款。日本政府是上述公约的签字国,可是日本却没有批准《日内瓦战俘公约》。美国政府希望日本政府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与美国政府同时遵守上述两个公约的相关条款。如果日本政府遵循上述公约,美国政府将表示欣赏和尊敬。

这个“口信”由美国国务卿赫尔(Cordel Hull)签署。在经过7周漫长的焦急等待之后,美国国务院最终在1942年2月4日获得了瑞士外交部长在柏林的回复:

贵国12月18日的第331号讯息已得到回复,供参考。瑞士驻东京大使在1月30日发来如下电报:日本政府已经告知我:第一,日本作为签字国将严格遵守《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第二,尽管《日内瓦战俘公约》对日本没有约束力,但是日本政府将尽可能地遵守此公约的相关条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采取手段为美国战俘提供必要之保护。

日本外相东乡茂德(Togo Shigenori)几个星期之前已经通过西班牙驻华盛顿大使对美国做出过类似的保证。但是几个月后,在1942年12月11日,日本政府又对上述表态进行了一个“不祥的澄清”,他们解释了一下遵守公约的必要条件,用现在的话来讲,他们的态度将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看情况”。

1945年4月7日,雷洛伊·西格尔(Leroy Siegel)在他的B-29轰炸机被日军击落在名古屋而遭俘获的时候,这样和日本兵说道:“能不能请你告诉红十字会我还活着?”。他当时20岁,是B-29轰炸机上的机枪手,当时被严重烧伤,在一个古老的城堡里,面对着审讯他的日本军官,浑身发抖地请求道。他还想知道,他的机组成员们还有没有幸存下来的。

“我们不承认红十字会。”日本的翻译官冷冰冰地答道。

这不该是一个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的军官应该给出的回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强国的外交官齐聚日内瓦,决定强化战时对待战俘和使用战俘的国际规则。1929年《日内瓦公约》被世界各国所承认,日本的代表小林仁代表日本签了字,《日内瓦公约》白纸黑字地写着:战俘应该受到国际法的保护。

不幸的是,日本政府的一些成员根本不承认他的签字。日本国会在批准《日内瓦公约》的时候,只是部分地批准了《红十字会公约》(这只是《日内瓦公约》当中的一个文件)。在日本国会中非常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军事人员,一些日本国会议员纠结于《日内瓦公约》中对待战俘和使用战俘的一些细节性条款,他们认为在日本这些条款毫无意义,因为日本的士兵(包括海军和空军的士兵)是不会不顾自己的荣誉向敌人投降的,死亡将是他们喜欢的结局。所以对于日本国会来说,《日内瓦公约》的这部分内容毫无意义,所以他们拒绝批准《日内瓦公约》。

04

对外宣称战俘被鼓励“志愿劳动” 强迫战俘签署工资单

就在日本拿下威克岛和关岛之后,威克岛和关岛的美国军人和平民成为日军的首批战俘。在1942年最初的几个月中迅速进展,日军手中有了大批包括美军战俘在内的白人战俘。所以日军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说明和条例:包括战俘待遇、集中营设施、使用战俘充当奴隶劳工支付战俘工资和津贴、与公司建立雇佣关系、转运战俘、向战俘提供补给以及战俘邮件往来等等。但是日本政府展现给瑞士观察家们的以及他们向世界宣传的战俘待遇是一回事,战俘们实际享受到的待遇是另一回事。

1942年2月,日本战俘信息统计署(注:1941年12月27日由日本天皇赦令成立,陆相东条英机负责)发布通知说:“战俘的酬劳标准与日军同阶级的官兵相等。”(注:《日内瓦公约》第31条规定:“战俘如果从事工作,应该与俘获国家的工人同工同酬。”)其实这同样是个官方说法,也是日本方面对于盟国质询的后续回应,盟国对于本国政府的关切是通过瑞士政府转达的。

日本政府歪曲了《日内瓦公约》的条款,他们把战俘军官当作“志愿者”,安排他们劳动。《日内瓦公约》规定不能让战俘干体力活,但是日本方面视若无睹。日本战俘在信息统计署的署长“要求”使用战俘军官劳动的日本企业,如果让校级军官干重体力活就必须给日军缴纳每人每天30日元的“工资”,如果只是一般的尉级军官,则需要日本企业向日军缴纳每人每天20日元的“工资”。战俘军官被“鼓励”从事“志愿劳动”,比如“管理战俘奴隶劳工,断战史整理工作,成为日本人的宣传工具,向世界宣扬做日本人的辦有多么好,还有其他一些合适的工作”。

1955年的日本政府发表的关于战俘的报告上,有一份每天支付给战俘的工资标准清单:准尉,每天25日元;无委任军官(中士)14日元;列兵,15日元。在战前的日本,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是345:1。这意味着平均下来,被强迫充当奴隶劳工的战俘们每天可“获得”的报酬还不到3美分。前日军战俘们看到这些数据又要哑然失笑他们从来不知道,他们还是可以“获得”工资的,最高的有35日元一天呢。一个在沈阳的战俘(注:日本三菱公司在中国东北建立工厂)雷恩·艾力罗特(Leon Elliott)说他曾经被“强迫签工资单,他没有从三菱得到一分钱。”很显然,三井、三菱以及其他日本企业将这些所谓的工资单交给了日本政府,显示他们已经付过钱了。

赛缪尔·穆迪(Samuel Moody)也曾作为证人出席东京审判,他也是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1964年12月12日,他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签署了一份宣誓证词,他在证词中写道:“在1942年5月,我和其他战俘被送去重建由鸟羽志摩建筑公司承建的一座:大桥。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7月底,当时我病得实在无法工作......我得到了四块半日元的工资。我记得我已经签了100次的工资单了,每次都是四块半日元。所以鸟羽志摩建筑公司还欠我总数9450日元的工资。”

05

日本三菱公司 剥削战俘劳工造就的商业帝国

二战期间,三菱建造、拥有、使用的地狱航船至少有17艘之多,这些地狱航船将战俘送往既定的目的地。三菱公司使用奴隶劳工的空间范围超过了任何一个日本公司。从本州岛北部地区到泰国的丛林,再到满洲的周边地区,三菱公司都留下了榨取奴隶劳工获得金钱的罪恶足迹。

根据日本政府官方的记录,在整个二战期间,三菱公司强征了数千名美国战俘充当奴隶劳工。使用范围非常广,涵盖日本花轮的古老铜矿,细仓、生野的煤矿,名古屋的飞机制造厂,长崎的造船厂,临近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的钢铁厂,三菱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系列工厂,在沈阳建立的大型机床厂,在奉天(今沈阳)建立的满洲皮革厂和纺织厂。

其中,三菱公司位于花轮的“尾去泽铜矿”已经被持续开采1300年,他们强迫503名美国战俘在这里充当奴隶劳工。根据战俘肯尼斯·卡尔维特回忆:“矿里又冷又湿,天花板上挂着冰柱,我们不得不走2英里多的山路才能到达矿洞。山路上有一段路要经过一个风口,这个地方的山体被切割下来,造成了一个人为的山谷,这段山路风大雪乱,我们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抓着一个长管子,以防跌下山路。”卡尔维特说道,在大雪还没有把地面覆盖的那几个月里,战俘们上工的时候沿路搜寻蚂蚱,等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把蚂蚱放到他们的汤里面——说是汤,实际上是带有颜色的水。清汤寡水没有营养,他们用蚂蚱来补充宝贵的蛋白质。三菱公司是不给他们提供午饭的,卡尔维特还亲眼见过三菱公司冷库当中的管道泄漏,氨水直接流进了给战俘装汤的大桶里——三菱公司就用这样的桶给战俘们装汤喝。

此外,在仙台第3战俘营关押着250名美国战俘,他们在那边所受到的待遇不比在花轮战俘营的战俘们要好。这个战俘营是为三菱的细仓煤矿服务的,两个战俘营相距并不远。约翰·博斯维尔(John Boswell)得了肺炎,两个星期都是有气无力的。三菱公司的雇员们在他刚刚恢复了一点点的情况下,就逼迫他下矿劳动,而且坚持要让他去,其实他才休息了几天而已。“我实在太虚弱了,连路都走不动,去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都是别的战俘抬着我走,”他说,“我们将棚屋叫作冰窖,因为实在太冷了。我们为了取暖把日本人给我的当作枕头的木头给烧掉了。日本人没有给我们肥皂,也不给我厕纸,没有牙刷,也没有牙粉。”

在整个二战期间,三菱公司广泛参与到转运战俘、驱使战俘劳动的罪恶活动中,他们不仅自己奴役战俘劳工,而且向日本军队提供战俘参与的基建工程的原材料和所需的服务项目,他们在战俘劳工身上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点击返回读书频道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