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用书面语言写作(图)

 zjh444 2015-12-17
小课堂

  毛荣富

  现在能用书面语言进行写作的高中生,为数甚少。

  口头语言无法直接转化为书面语言,把口语记录于纸上,口语还是口语,并不能称为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比起口语来,它更规范、准确和优雅,而且散发着书香,有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写作是精神层面的事,用书面语言才是相宜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直录口语式的写作,显得粗糙而多语病,即使通顺,读起来也让人感到淡而无味。可惜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还未能引起重视。

  有人认为,语言仅是一个表达的问题,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无非就是把文章写得美一点而已。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许多人总是习惯地把语言和结构层次、表现手法等列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其实,语言就是思想,就是精神,就是人自身。日本作家滨田正秀说:“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作家汪曾祺说得更透彻:“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语言浸透了内容,浸透了作者的思想。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所以,一个人能用书面语言来从事写作,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提升,也是精神层面的提升。通过下面两个作文片段的比较,我们对书面语言的认识也许会深刻一些。

  例文一:

  生长在农村的他们,为了生计,随父母进了城。城里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相反却使他们感到压抑,更让他们感到难过的是城里人异样的眼光,那是一种鄙视的眼光。放学回家,他们就要干家务,因为在外挣钱的爸爸妈妈回到家就很累了。半夜醒来,想到他们读书的小学第二天可有会因为交不起电费而关门,这时他们就再也睡不着了。但是,他们毕竟在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孩子,将来是否会回到家乡,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虽然他们经常为交不起学费而苦恼,虽然他们学校的条件很差,但他们现在已开始受到重视。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例文二:

  他们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来到城市,习惯了绿色的双眸第一次触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欢乐。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生活,却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本和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饭菜,等着在工地或菜场劳作的父母回来;午夜梦回,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然而,从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一个女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毫不犹豫地说她将来一定要回到家乡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我们的体制还有诸多缺陷……但是,已经有好多目光开始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成长。

  两个文段的意思相同,但例文二用的是书面语言,形象鲜明、情感饱满,富有张力,让人爱读。看起来它们的差异似乎就在语言,而深层的问题却在人,在人的精神世界。第一,例文二的作者是富有想象力的。“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一语,是写作时的即兴发挥,它把例文一中单调的叙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第二,他不是冷漠的叙事者,而是有着满腔的激情。“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等语,饱含着对农民工子女的怜惜和关爱之情。第三,他不是刻板行文,而是有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和情趣。比如“他们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能写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有一种情趣,有一种审美追求。所以,不能认为运用书面语言写作仅是遣词造句的功夫而已,只有当作者的精神上升到一定层面,具有了自己的气质、情怀和趣味,下笔才能有书面语言的魅力。这不禁使人想起鲁迅先生讲过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的那句名言。

  鲜活的形象性是书面语言的重要品格。朱自清先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朱光潜先生说:“选材需发散思维,表达需形象思维。”这两句话都说出了书面语言是感性的、诗意的,有一种画画美、意象美。口语直白而实用,书面语言则是铺陈的,富有创意和美感。

  “寓理于形”是书面语言的又一特点。即使议论说理也不多用概念术语,而是借助于形象。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阐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这样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多有文采和诗意啊,诉诸感性的思考既有逻辑的雄辩,又具有文学的感染力。在书面语言里,形象和说理、抒情和议论是相互交融的,思辨的严密和形象的生动紧密相连。许多同学的议论文写得枯燥乏味,了无意趣,原因就在于里面充满了抽象的文学符号,没有情感,没有形象。

  正因为语言过不了关,不能用书面语言来写作,许多学生的作文才难有起色,只能用公文报告式的语言,或是粗粝的口头语言来写作。而那些能用书面语言来写作的同学往往是靠了自己的学习和积累,往往得益于课外。

  要学会用书面语言来表达,仅靠做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来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如果只想通过大量做题来驾驭和掌握书面语言,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做题仅是检测手段,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素养。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的事还在现实中不停地上演着。

  不能认为书面语言就一定是文辞华美,满篇溢彩,它也可以是朴素的。书面语言是对口语的提纯和加工,是一种归真返璞、炉火纯青的境界。老舍、叶圣陶等大家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反复斟酌反复修改,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经过不断锤炼的书面语言才能焕发出一种朴素美。老舍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叶圣陶的语言也很朴素,他说自己“一直留意语言”,并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这里不妨再举一例。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所贫困地区的小学:“远远望去,在那黄褐色的小丘之下,有着一圈黄色的用土块造起来的平房,唯有那旗杆上飘扬着的国旗告诉你这是一所学校。”我让他修改这段文字,开始他觉得已无须改动了,但后来还是把它改了:“在那黄褐色的小丘之下,卧着一圈黄色的用土块砌起来的平房,唯有在它上空飘扬着的国旗告诉你这是一所学校。”用“卧”字代替“有”,用“砌”代替“造”,形象地写出校舍之低矮、简陋和黯淡。只换了几个词,改文就与原文大异其趣,这实在是因为换上场去的几个“替补队员”虽然也是普普通通的字词,却携有更多的视觉信息,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供人涵咏。让人遗憾的是,语言修改这一重要环节已从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消失了。

  作者:毛荣富

   (本文来源:南方农村报 ) netea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